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湖北是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扎实推进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与主题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一步铸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为民族团结进步夯实基础。
根据省委批准的省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9月2日,省政协召开“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度专题协商会,以政协之为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会上,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作主题发言。刘晓冰、李金玲、童彦婷、武静、贺军、易爱民、李安辉、祖拉也提·卡斯木等委员和专家作协商发言。围绕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下简称“铸牢”教育)工作,委员和专家们纷纷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共同画好“铸牢教育”的同心圆。
▶筑基——让中华文化基因“自然流淌”
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湖北干得怎么样,接下来该怎么干?省政协对本次月度协商工作精心部署、扎实推进。
前期,省政协派出调研组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主题教育场馆,广泛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建议,学习借鉴青海、河北等省区市“铸牢”教育经验,并多次与湖北省教育厅、省民宗委交流,了解全省中小学生“铸牢”教育情况。通过深入调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会议建言材料26篇。
“学校是‘铸牢’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近年来,恩施州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将‘铸牢’教育深度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省政协委员、恩施州政协副主席刘晓冰说。
刘晓冰介绍,此前,恩施州在全州中小学开展“硒都石榴红”课例展评、“清江流韵·快乐合唱”主题合唱比赛和“开学第一课”等活动,还主动与武汉、黑龙江、新疆等多地的学校结成对子,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万卷万里行 中华石榴情”等活动。她说:“这些面对面的互动、心贴心的沟通,是最有效、最生动的教育,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同样,在兴山县,当地打破地域界限,牵头联合开发“重走昭君出塞路”研学产品,组织兴山与呼和浩特、乌海等地青少年开展“共绘昭君情”“同上微队课”等活动,推动兴山实验小学、昭君中心小学与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等地学校“手拉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互动中融入各族青少年血脉。兴山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贺军说:“截至目前,‘湖北少年进草原’等交流项目已实现线上交流4万余人次、线下交流3000余人次。”
鹤峰县是一个少数民族齐聚的大家庭,帮助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易爱民从教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易爱民介绍,学校将地域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教材,通过打造民族文化长廊、每周一课传习柳子戏、实施“小手牵大手”非遗推广等活动,让学生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中筑牢精神家园。此外,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推动学生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内化”的深度转化。
▶推进——提升“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能力
协商发言中,多位委员、专家建议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们“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能力。
“‘铸牢’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久久为功。”省政协委员、民盟湖北省委会秘书长李金玲说。
此前,李金玲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铸牢”教育的中小学师资培养和配备方面,还存在职前培养工作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点内容的系统化、必修化课程不足或深度不够,一些短训班的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学实际,精通民族理论政策、熟悉多民族文化的专业型教师不足等问题。
李金玲建议,在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必修课,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设计融合教学的模块。制定教师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力提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重点,针对民族地区、散杂居地区、城市、乡村等不同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优先保障思政、历史、语文等学科教师足额配备并向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引进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背景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培养一批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民族的教师交流研修项目。”李金玲说。
针对不同的学段,“铸牢”教育如何因材施教?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智库专家、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安辉建议,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在各学段内部与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的横向衔接。创新教学衔接方法与一体化,建立大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学段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资源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针对不同学段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定期组织不同学段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衔接,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李安辉说:“通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衔接等路径,实现大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能提高教育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用数字、AI赋能“铸牢”教育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数字化教育积极推进。如何运用数字、AI技术,更好赋能“铸牢”教育?
“通过加大智能课程适配力度,运用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构建全域中小学生‘画像’,根据地域文化、教学水平、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差异特征,动态匹配各地中小学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模块化课程资源,可以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教育转型。”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武静说。
武静建议,大力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教育机制,着力保障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打造城乡一体、区域协同、标准一致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弥合潜在的质量型数字鸿沟。设置分层课程体系,增设AI交互资源,打造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为主线的“1+N”型多科目创新课程体系。
在加快构建数字中小学教学体系方面,武静建议,构建全省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教育体系,建立省内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四级,分时、分区、分级、分期的中小学数字教育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屈原文化等湖北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价值,以黄鹤楼、屈原楚辞等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湖北立体知识网络为基础,增设以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为典型载体的教学核心模块,打造湖北特色中小学“金课”,打造湖北“唯我独有”的文化教育符号。
在创新“AI+教学”模式、建设“AI+资源”枢纽方面,省政协委员、台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童彦婷建议,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I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如辛亥首义各民族志士并肩战斗场景等沉浸式教学场景。组织各市州与省外学生围绕共同体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区域协作学习。打造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统一平台,提供资源检索、在线教学和数据分析等一体化服务,与省内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特色村镇等建立馆校社智联机制,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