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来进步,合作才能共赢。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
根据省委批准的省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10月23日,省政协召开“推进湖北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会上,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秦宇作主题发言。邹薇、吴剑文、袁璐、覃扬波、刘培、李尚松、何建刚等委员和专家作协商发言。
会前,省政协调研组赴武汉、黄石开展专题调研,到江苏、湖南两省学习考察。同时,省政协组织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专家参与相关议题调研考察,形成30份调研报告和1篇社情民意信息,有关信息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
◆夯实“发展”底盘,构筑内外贸融合发展生态矩阵
2025年1月至9月,全省外贸进出口6176.9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高于全国21.3个百分点,位居经济大省第一、中部第一,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9.7%。
“从调研情况来看,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外部环境风险挑战,全力打好外贸突围攻坚战,多措并举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做好稳外贸扩消费工作,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我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还存在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内外贸市场渠道开拓难、标准衔接短板突出等不足。”秦宇说。
秦宇建议,实施外贸企业增量育强工程,做好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培育工作,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全省外贸市场主体数量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壮大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出海战略,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茶叶、文旅等潜力产业出海拓市场。促进跨境电商突破性发展,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发挥好湖北跨境电商产业联盟作用,积极引进国际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货代物流龙头,鼓励设立服务运营总部和物流集货中心,建设跨境电商全球中心仓。扶持企业转型发展,帮扶省内没有开展外贸或者出口规模较小的优势特色产品实现出口破零倍增。
“内外贸一体化是应对国际经贸领域复杂多变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冲外部影响的务实选择。我省要促进高水平开放,提升内外贸一体化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出海。”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说。
邹薇认为,当前全省开放型经济起势有力,对外开放和企业出海势头良好。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内外贸一体化仍存在差距。
邹薇建议,聚焦政策协同,建立内外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动态培育库,打造重点企业出海试验区,给予政策、技术、金融、法律等支持,铺设企业抱团出海“大通道”。聚焦市场链接,构建全球贸易网络,提高跨境物流效率,打通内贸企业出海“大动脉”。聚焦数智赋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引导企业精准匹配海外市场需求,激发企业跨界出海“新引擎”。聚焦要素保障,建立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健全企业出海保险体系,完善人才生态,提升企业破冰出海“新动能”。聚焦品牌领航,擦亮企业优品出海“新名片”。
◆狠下“融合”功夫,着力建设高效畅通的市场渠道
“湖北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培育面临认定标准体系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能力不足、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等挑战。”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吴剑文说。
吴剑文代表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提供财政税收支持,对领跑企业内销转出口、出口转内销的相关业务给予税收优惠。推进监管创新,进一步优化通关流程,争取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不高于40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不高于1小时。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动内外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制定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
“汉交会已成功举办15届,成长为中国内陆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盛会,形成‘南有广交会,北有汉交会’格局。但目前存在统筹领导不够、政策扶持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省政协委员、武汉市孝义兄弟社工中心理事长刘培说。
刘培建议,构建高效协同组织体系,出台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全面优化升级等扶持政策。深化数字化转型与平台融合,支持汉交会对标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家级展会,高标准建设“线上汉交会”平台。推进业态创新与产业载体建设,深度拓展汉口北区域物流辐射能力,新建北区智慧物流园项目,优化集配流程,整合物流、报关、金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提升商贸物流枢纽能级。
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已成为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重要策略。
“推进标准认证衔接,构建‘湖北国际标准直通车’平台,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产业国际标准差异库,在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开展标准比对与解读。在湖北自贸区试点标准转换一站式服务,缩短企业认证周期。深化区域互认合作,推动湖北与粤港澳‘湾区认证’接轨。同时强化监管协同、赋能企业转型、优化发展生态,深化消费者认知。”省政协委员、民革宜昌市委会主委、宜昌市商务局局长覃扬波建议。
◆做好“保障”文章,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
“如何抢抓全球化机遇,完善内外贸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同步发力,是我省成功实现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任务。”省政协委员、民建东风公司主委、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副部长袁璐说。
袁璐建议,增强国际化意识,制定汽车产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规划,抓住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机遇,绘制湖北汽车产业链全景图。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内外贸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快速响应解决汽车出海的难点、堵点问题,构建以汽车链主为中心,物流、金融、渠道、改装等关键服务要素合理配置的“1+N”内外贸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快速匹配。加大政策支持,引导车企打造“三同”产品。
2020—2024年,五年期间,我省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4.6亿元增长到679亿元,年均增长130%。
“湖北外贸发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但我们仍面临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产业转化动力不充分等问题,应大力推进‘湖北制造 店开全球’计划。”武汉长贸数字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汉市跨境电商协会秘书长李尚松说。
李尚松建议,打造省级开放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布局产业合作平台,用好数字科技平台,搭建生态汇集平台,举办中国(湖北)跨境电商交易会,打造“湖北跨境品牌”IP。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赋能精准出海,加大政策引导和专项支持力度,“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本地优质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渠道,打造国际品牌形象,引入多元化平台资源,推动谷歌等头部和潜力平台在鄂布局,助力企业拓展海外渠道。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茶叶出口是全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如何推进茶产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省政协委员、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刚建议,优化政策支持体系,设立“茶叶出海”专项扶持基金;推行“出口退税加速办”,推广网上办理等便利措施;构建现代物流网络,降低综合成本,打造“铁海联运+航空快运”双通道,加密武汉、宜昌至宁波铁海联运专列,花湖国际机场设茶叶专区。建立湖北农产品跨境物流信息平台,支持茶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海外仓并给予一次性补贴。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