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员读书活动中,我围绕“为加快建成支点注入长江文化力量”这一主题,认真研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长江文明》等书籍。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对长江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我深受启发,对长江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湖北支点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感到,将长江文化深度融入湖北支点建设中来,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独特驱动力,还能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助力湖北实现全方位崛起。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有三点体会。
擦亮长江品牌,创新文化表达,增强支点辐射
举办文化传播活动。开展长江文化艺术季、“锦绣长江”非遗展示等品牌活动,全景展示长江流域非遗魅力。通过视频短片、民俗展示等形式,呈现长江流域的巴蜀、荆楚等多元文化。加强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长江文化,即使身处异地也能感受其魅力,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吸引更多人参与湖北支点建设。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开发是文化活化的突破口,中国地质大学将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转化为时尚饰品设计,湖北美术学院打造的“楚韵今风”系列数字藏品登录区块链平台首日即售罄。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可以迸发出跨越时空的魅力,赢得当代青年的喜爱,推动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品。
推动文化“破圈”“出海”。依托高校国际研究传播平台,举办长江文化国际论坛,推出多语种文化研究。探索组建“国际传播专员团队”,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讲述长江故事,拓展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渠道,助力湖北打造“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服务地方发展,赓续文脉使命,赋能支点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以“荆楚文化轴”为载体,挖掘乡村非遗、传统村落等资源,整合沿江文物、生态资源,推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
赋能城市发展。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生态保护等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文化+经济”协同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现代交通枢纽优势,培育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利用现代技术重现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等虚拟现实,让长江文化“活”起来,为湖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文旅新业态。高质量文旅融合需要在文旅资源、产品、市场等不同层面进行系统考量、统筹推进。长江沿线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应充分进行资源转化,培育具有长江文化特征的体验项目和消费新场景,凝练地段性的长江文旅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文旅融合项目,探索开发AR导览、元宇宙文旅等新业态,指导沿江城市设计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的文旅标识,将湖北沿江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强化学术研究,聚焦文化内涵,激活支点动能
构建和拓展研究平台。聚焦长江文明溯源,将长江文化研究纳入学科建设重点方向,鼓励湖北高校组建研究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进行课题攻关。还可以走出湖北,联合长江流域相关高校,组建“长江高校联盟”,举办“学术长江”研讨会,深入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支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依托湖北高校学科优势,整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生态学等学科资源,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为保障研究机构的良性、高效运行,可采用“团队+项目”捆绑式招标模式,健全动态考核机制,探索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等议题深度对接,实现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换。
推动成果转化。联合地方文博机构开展考古发掘、非遗保护等实践项目,探索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活态化”留存与传播,形成“文化资源—学术研究—社会应用”的闭环链条,打造一个生动鲜活、具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案例库,助力湖北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明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我们“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战略机遇期,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长江文化是湖北支点建设中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将其与湖北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谱写荡气回肠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荆楚理工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