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政协创新打造“三位一体”守护体系,演绎着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协”奏曲。
●“蚁工”精神——微光汇聚环保志愿服务力量
4月26日清晨7点,滨江公园迎来了李年邦委员的第1221次净滩行动。这位曾经的时尚造型师,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长江美容师”。十年前,他发起“三峡蚁工”环保志愿团队时,或许未曾料到,一个微小的善念竟能生长为一片守护长江的绿荫。
“第一次净滩,只有我和几个朋友。”李年邦凝望着碧波的江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之前的老伤。如今,“三峡蚁工”已壮大为5000余人的绿色军团,累计吸引93,966人次参与,从5岁孩童到80岁老者,全民环保的热潮在这座江城激荡。1230吨沿岸垃圾被清运,长江的容颜正被一寸寸擦亮。
十年前,500米江岸能清理出2吨垃圾;如今同样距离的垃圾量已不足10公斤。“这个变化太惊人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李年邦抚摸着第50本志愿服务记录册感慨道,“每次弯腰捡起的不是垃圾,而是长江的未来。”
西陵区政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志愿力量的独特价值。2022年成立的“李年邦委员工作室”,如同乐谱上的一个强音,将自发性的环保行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年均转办22条群众建议、解决34个环境问题的务实作为,让民间智慧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
“委员工作室的成立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李年邦介绍,“现在我们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还能通过政协渠道直接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这种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使得环保志愿服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协”奏和弦——多方共治的生态乐章
当“三峡蚁工”的志愿行动在江岸展开,西陵区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调研协商聚共识、提案办理促落实,将分散的环保力量汇聚成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黄永文委员以专业研究赋能生态保护,牵头完成《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成立的宜昌市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填补了专业空白。
2017年起,每年6月2日,西陵区开始常态化开展“生态市民日”主题活动。8年来,这个由政协持续建言推动设立的“节日”,已发展为包含“江滩清洁日”“生态家庭评选”等10余项活动的城市新民俗,培育出“三峡蚁工”“稻草圈圈”等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省级环保先进集体的示范性社会组织,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谱写着“党委统筹、政府落实、政协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五线谱。主题活动创编全国首套生态教育校本教材《生态好市民》,免费发放到区属中小学、幼儿园,作为校本教材使用。开发“江豚课堂”等特色课程,带动92%学生参与环保实践。通过《生态家庭手账》等创新载体,推动5.2万户家庭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使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1%,实现了从制度设计到文化培育的立体化保护。
在镇江阁观测点,政协搭建的“群众点单-委员派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闭环治理模式,实现了民意诉求的精准对焦。“在江边开会,看着江豚游过,保护意识自然就上来了。”刘敏委员在西坝江豚观测点设立的“流动协商点”,不是简单的议事现场,而是让渔政、街道、社会组织等6个部门部门在江豚观测现场共商共治,联合演绎“同一首歌”。累计召开江边协商会12场,联动渔政、街道、社会组织开展常态化巡护500余场,2万人次参与,成功转化渔民、沿岸居民等200余人成为专业巡护队员。
镜头语言也是这场交响乐的特殊音符。覃啸洪委员历时5年拍摄的《最后一网》,记录传统渔业谢幕的悲怆慢板;《长江的微笑》则跃动着江豚归来的欢快乐章。聚焦实施长江大保护国策之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先后拍摄了21集《我和我的动物朋友》系列纪录片,在央视《见证》栏目播出,创下收视高峰,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影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覃啸洪委员深有感触,“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
师易委员奏响科技领域的强音。他创建的再生资源回收大数据平台,7项国家专利如同七个铿锵音符,年处理废弃物10万吨的效能,正将“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谱写成新时代的生态治理创新实践。
陈艳委员以江豚为灵感设计文创,让生态保护“潮”起来;石春秋委员创新打造“无痕旅行”生态体验线路,引导游客“留下脚印,带走回忆”……
●“微笑”弧线——生态回归的自然礼赞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宜昌江段江豚达20-22只,较2012年增长7倍。幼豚出现频率显著提高,多个家族稳定栖息。西陵江段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从Ⅲ类提升至Ⅱ类,部分达Ⅰ类标准。
这一变化,源于西陵区政协创新构建的“委员工作室+公益组织+市民观察员”三级共治网络。在这个体系中,委员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公益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市民观察员提供一线信息,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委员们通过“家话西陵”协商平台,将协商场景拓展至社区、学校、企业,搬到了江边、院坝、楼栋里……
2019年至2024年,区政协围绕长江保护开展专题调研21次,组织协商活动33场,提交提案70件,推动解决问题64个。市民反映的江豚出没地流动协商点、西坝生态步道等建议均得到落实。“在协商现场,我们普通老百姓与政府部门可以直接对话。”一位多次参与协商的居民表示,“现在我们的意见说了有人能听到、也能被重视了。”
晨昏时分,江畔总能看到守候江豚的摄影人群;朋友圈里,“江豚萌照”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态名片,老百姓真正成为了生态保护的“眼睛”和“耳朵”。市民杨河道出共同心声:“在家门口邂逅江豚,是最美好的城市礼物。”
长江奔涌处,志愿者的躬身身影、政协委员的履职足迹与江豚跃动的弧线,共同绘就新时代的生态长卷。在这场永不停奏的生态交响中,西陵政协既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又做凝心聚力的粘合剂,更善为民主监督的助推器,用智慧与担当谱写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动人乐章。
(宜昌市西陵区政协 谢凤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