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武汉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列为今年一号建议案,纳入市政协年度协商和民主监督重点工作,立足政协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动武汉“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汇智聚力。
前期,武汉市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立足一号建议案协商议题,聚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十方面着力重点,成立42个课题组,组织委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赴上海、北京、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与武汉市科创局、东湖高新区等单位深度交流,形成了66篇调研报告,为高质量协商建言做好充足准备。
6月26日,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武汉市政府通报《市政协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建议案》办理情况。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作主题发言,倪四道、欧阳云、舒晓刚等10位市政协常委作专题发言,郝立群、杨新、刘萌等3位市政协常委、委员与市经信局、市科创局、市委金融办有关单位负责人互动交流。
武汉市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从单向技术突破转向系统生态重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域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武汉市政协常委、委员积极建言、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高质量布局创新引擎
“创新引擎”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高质量布局创新引擎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要素高度协同、结构动态优化、效能持续迸发的创新矩阵系统。
武汉市政协常委们认为,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要紧盯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进一步优化创新布局,推进环大学创新带、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建设,构建“极核-廊带-全域”创新体系。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刘丹平建议,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科研院所中坚力量,加快构建由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原始创新极核,鼓励自由探索,着力基础研究。推动传统产业智数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武汉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倪四道建议,优化学科布局和交叉合作,扩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面。一是支持武大、华科大等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服务推动中国科学院建设东湖科学中心,在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挑大梁、出成果。三是实施“海豚专项”,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增强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工程问题提炼为科学问题的能力。
武汉市政协常委,台盟省委副主委,武汉大学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林颖建议,加快重构更具引领能力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向上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攻关、新兴产业集聚、产业腹地备份等政策,在光电子、储能、量子等领域切块受权实施。加快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在特定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武汉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专职副主委欧阳云建议,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把握未来产业特点趋势,强引导、建平台、优环境。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转数智、重绿色、求融合。
●激活企业创新基因
在武汉,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如何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武汉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建议,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动态监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定期发布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清单,重奖攻克清单技术的联合体。
武汉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主委,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建议,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科创金融服务。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行动,探索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试点。实施耐心资本培育行动,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拓宽长期资本来源,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他还建议,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持续布局建设专利导航实验区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构建快速预审、确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功能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国家光电子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充分激发各类主体、人才创新活力。
“探索青年科技人才举荐制。”武汉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湖北锦绣人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燕建议,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让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深化国企创新免责激励机制和创新分配改革。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研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设立武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会,吸纳企业、高校院所、创业者参与产业创新决策咨询。”她还建议。
●引导创新成果转化为城市生产力
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里的智慧结晶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驱动产业升级的澎湃力量,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武汉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在光电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设立更多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加快推动武汉量子论坛立足全国、走向世界。在特定领域探索双向交流机制,提供差旅补贴、资助国际研讨会,使国际产研界更全面了解武汉市产业创新成果和环境,扩大国际影响力。
武汉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主委,市司法局局长穆书芹建议,以服务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为契机,推动技术转移机构转型升级,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用好用活概念验证资金(基金),引导中试平台向综合性服务平台转变。“完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及职称评定改革试点。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更好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她还建议。
“完善全市应用场景创新统筹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发布场景清单。”武汉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黄芬建议,在自动驾驶、数字孪生、金融科技、绿色低碳等领域率先探索示范。遴选打造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超级”场景,创建场景创新示范区。制定认定标准及流程,率先推动“光芯屏端网”等产业新赛道场景落地。支持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建设场景应用示范集聚区,逐步形成全市布局、辐射带动的示范场景网络。
武汉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专职副主委胡权建议,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让人才在高校、企业、院所等平台柔性流动,成果在企业转化。针对培育高技能人才,建议在“智能装备运维”“工业互联网安全”等50个紧缺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学生入校前先“研究城市、体验行业”,在融入城市中锻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