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中,传统老字号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华丽转身?
7月4日,省政协委员、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制作技艺第十九代传承人、鑫鼎集团总经理何建刚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数字科技为老字号青砖茶插上高质量发展的新翅膀。
长盛川以科技武装非遗茶产业,为非遗项目的进一步提质增效、扩建扩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科研成果“青砖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被评为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凭借着对茶产业的热爱与执着,何建刚带领企业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守正创新,提升产品“健康值”
长盛川青砖茶始创于公元1368年,被誉为“万里茶道瑰宝”,是青砖茶的鼻祖。其制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在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只有创新才能让老字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第十九代传承人,何建刚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老字号青砖茶的重任。
为了传承这一古老技艺,何建刚成立了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坚持以宜昌武陵山区高山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严格遵循传统制茶技艺,历经77道工序,让每款产品都凝聚着匠心与传承。
何建刚率先提出“以生物制药的理念制茶”的理念,发起成立湖北省首家民办茶叶研究所——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
该研究所重点围绕种质资源、食品安全、精深加工、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功能性研究利用等开展实用性科研,现已成为宜昌市青砖茶功能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将整个宜昌市各个区域的茶叶以及相对应的土壤、水源和环境气候资料,为它们编号,建立起一个茶叶DNA库。有了DNA库,各个茶园的产茶情况一目了然,企业对其择优收购,产品质量有了保障。
“茶为国饮,说到底,还是要让人们爱喝。制茶过程中,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化监测,有效提升茶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对茶叶内含物质的数据化监测,提升了产品的‘健康值’。”何建刚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省茶产业链‘三品一标’一路引领,给了我们发展方向和动能。我们始终坚持科技赋能非遗、聚焦传统产业的痛点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长盛川团队自主研发了包括复制生产线、成型生产线等11条自动化生产线,获得各类专利共计196项,所有专利成果已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其中,青砖茶智能发酵、智能烘焙、智能精制生产线顺利投产达效,3项技术均为行业首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还提高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使长盛川青砖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何建刚说。
产业融合,拓展市场新渠道
“有了好产品,还要有好的销路。长盛川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单一的营销模式。”何建刚说。
何建刚利用“非遗+互联网”的方式,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体系。经过3年多的建设,长盛川在多个电商平台,有成熟的物流渠道,消费者可迅速完成下单选购、无接触配送。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茶”?
“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何建刚介绍,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口味偏好等数据的分析,公司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的便携装、时尚包装的青砖茶,以及结合现代养生理念开发的功能性青砖茶产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传统茶”。
何建刚认为,茶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还应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他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将长盛川产业园区升级打造成非遗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场景、模式。
走进位于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长盛川产业园区,仿佛置身于一个茶文化的世界,空气中透着淡淡的黑茶陈香。
在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车间,游客可以目睹青砖茶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茶文化展厅,展示了长盛川青砖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希望各民族同胞广泛参与到中国茶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来。”何建刚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展开合作,成立“大学生长盛川非遗传习基地”,在新疆博州开展长盛川青砖茶文化润疆研修班等,把茶“产业链”打造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链”。
履职尽责,为湖北茶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建议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讲好茶文化故事,以茶文旅吸引八方游客;打造湖北茶知名品牌矩阵,开展湖北茶‘边疆行’‘沿海行’‘海外行’活动,推动湖北茶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省政协委员,何建刚始终将助力湖北茶“破圈出海”作为履职重点。
他积极投身全省茶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工作。2024年,作为省茶产业链专家,参与《湖北省“楚天好”茶品牌管理办法专家评审会》,认真审阅办法,听取起草单位编制修改说明,并提出评审意见,为湖北茶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在全省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和宜昌市茶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何建刚建议,根据“茶十条”加强项目谋划,强化科研合作,建立新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与茶叶学会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推动设立青砖茶专委会。
他还积极参加省科技服务茶产业链“515”行动灾后恢复暨春茶生产技术培训、现场考察;带队与湖北省农科院专家交流,推动全省茶产业标准体系和品牌体系建设、资源共享、优良品种培育与推广种植、绿色生产防控、加工和综合利用,并签订“宜红茶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与应用”合作协议,为茶产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助力。
除了在茶产业领域的履职,何建刚还热心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从2013年起,何建刚连续开展13届“思源百万助学活动”,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494人,覆盖中学、大学、硕博等各学龄段。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助学助教基金等方式,激励优秀教师和学生,长期聚焦教育事业发展,共同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累计捐资4941.94万元。已在宜昌设立了35个名师工作室,奖励对国民基础教育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2571人次,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10多所高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累计受益学生9434人次。
“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让长盛川青砖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何建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