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长江》是一部以长江为载体的多维叙事文本,通过历史、生态、人文的交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长江的时空纵深与精神内核。通过阅读此书,我对长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长江文化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全省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交通动脉、生态廊道、经济通道和文化纽带,对推进湖北支点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围绕长江文化建设,谈几点思考。
紧扣文化主线,创新打造长江文化特色景观。长江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地理空间、文化遗产与历史积淀的活态景观。长江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基因特征与特殊的景观价值属性,承载着地域精神、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社会、历史特性。讲好长江故事,首先要凝练长江文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文本,构建文化主轴,发挥支点效应。通过对长江湖北段沿线城市文化主线的挖掘,实现长江文化特色点、线、面的协同发展。对湖北省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围绕长江治水、三峡工程、荆江抗洪、千年诗路等凝练湖北文化主线。打造长江千年诗路,跟着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诗人的名篇佳作游长江,突出文化特色主线,重点打造关键景观节点。深入挖掘各市长江文化特色,衔接长江游船和码头等载体,以文化线、水线、绿线、蓝线四线交织,打造以点连线、以线串珠、以线汇区的长江文化景观空间,实现以核心文化为重要支点,创新塑造湖北高质量的长江文化主线。
加快数字赋能,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助力统筹规划决策。长江文化是一个超长历史跨度、超大空间尺度、具有国家文化特征的“超级线性公园”。顶层设计规划中,首先突出强调长江文化的整体性、连贯性和流动性。衔接上位规划,要立足长江文化遗产、地域特征、美学价值、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民俗特征等景观价值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和特征,将空间、文化、景观和生态等信息纳入长江文化空间规划决策过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与物理实体空间等比例的孪生虚体几何评价模型,对长江文化数据进行感知、存储、建模、仿真、反馈和控制,从而实现对长江文化统筹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支持。
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特色艺术符号。从美学角度出发,引入数字化与参数化辅助方法,通过对长江文化的图像、文字和符码系统进行构建,建立长江文化基因特征下的视觉文化艺术符号数据库。对长江文化基因特征下的装饰艺术符号进行解构、提炼、概括和设计。采用3D打印、模块化、装配化等新技术,将长江文化特色艺术符号融入地标景观与重要节点。选取发展成熟的地标景观进行试点,融合长江特色符号化思维,塑造立体饱满的湖北长江形象,创新性完成湖北省“唯我独有”的长江文化特色符号,形成以创新特色符号为代表的“聚”“新”“异”长江文化地标景观,彰显长江文化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增强湖北支点建设的长江文化自信。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