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长江是诗意的河流。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让长江文化焕发新活力,值得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千古风流——历代长江诗歌精选600首》,我有四点感悟。
研读长江诗歌,探寻文化源流。这部由罗福惠和袁巍编著、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诗歌集,精选从古至今描写长江的诗作,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长江文化图卷。600首诗歌跨越先秦至现代数千年,既呈现长江自然风貌,又记录沿岸百姓生活,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变迁。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挖掘和弘扬长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既要梳理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更要以古为新、古为今用,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
传承长江文化,赓续千年文脉。长江文化蕴含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如长江水一般奔腾不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勇往直前。同时,它也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先辈们在开发利用长江的过程中,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与当下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从诗歌中可以了解到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活动、商业往来,为现代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诗歌中描绘的长江沿岸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能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灵感。以阮籍的《咏怀》为例,“三楚多秀士”不仅赞美荆楚大地英才辈出,更体现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渡荆门送别》、崔颢的《黄鹤楼》、杜审言的《登襄阳城》、王维的《汉江临眺》等诗作,则通过描绘长江沿岸的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苏轼的《赤壁怀古》更是以豪放的笔触抒发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些诗作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坚持诗书为媒,讲好长江故事。古老诗歌若仅存于作品集、故纸堆,恰似明珠蒙尘。通过书法工作者重新书写,进行艺术演绎,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品味诗歌之韵。近年来,湖北举办了许多主题书法大展。我们将策划举办“墨舞新长江——2025年湖北省书法院主题书法创作展”,以《千古风流——历代长江诗歌精选600首》为创作蓝本,借书法艺术展现长江文化创新实践。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以长江为主题进行书法创作,也是我的书法创作方向。例如,根据杜审言《登襄阳城》的“习池风景异”,我创作了书法作品,描绘习池的美景。这些作品以行书表现,既展现诗歌之意,又体现书法之美,实现了诗书合璧的艺术效果。
多元融合拓展,唱响长江之歌。除书法展外,可借助多元形式弘扬长江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将长江诗歌制作成与文化相关的短视频、音频节目,通过生动、便捷的方式进行传播。将长江文化元素融入文艺创作,催生以长江为主题的小说、戏剧、音乐等作品,使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绽放新活力。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议加强长江文化研究,建立系统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长江文化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国际交流,提升长江文化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职),省书法院驻会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