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跑大医院排队累得够呛,现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看病。家庭医生团队连降压药都帮我开好送到家,这服务太贴心了!”重阳节前夕,丹江口市政协委员、市行政复议中心主任张玲在委员“双服务”活动回访时,再次来到家住均州社区的王大爷家中,只见老人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感叹着委员们聚焦“老有所养”资政建言带来的贴心变化。自今年丹江口市政协委员“双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像王大爷这样受益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健康守护有“医”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医疗、养老和福利需求急速增加,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老有所养的“家事”日益成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此前,张玲委员在走访中发现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20%以上,人口基数庞大。城乡社区独居、空巢老人较多,慢性病就医咨询、用药指导等日常医疗需求与日俱增,而与之对应的养老服务还比较欠缺。经深入调研,一份《关于构建多层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市政协列为2025年重点提案进行跟踪督办。
“应积极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为老人提供定期巡访、应急响应等一站式服务,真正让居家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照料。”9月24日,在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与提案承办单位围绕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养老产业、发展银发经济等方面交流互动、建言献策,推动委员提案从“纸面”落到“地面”。
在市政协的监督和推动下,市卫健局将家庭医生签约与居家养老深度结合,深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通过组建“1+1+N”家庭医生团队、组织专家下沉、开展医共体协作等方式,做优做实“五病三高共管”医防融合服务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配齐家庭医生团队192支,惠及签约老年人5万余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达84.03%。独居老人杨奶奶感慨道:“现在生病不用愁,一个电话医生就上门,心里踏实多了。”
幸福食堂享“食”光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需求之一。三官殿街办蔡湾村作为集山区、库区、坝区于一体的移民安置村,共有731户2752人,其中60岁以上的接近500人,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等原因,面临“吃饭难”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市政协用一线协商给出了答案。
市政协在蔡湾村成立“委员联络站”,吸纳12名委员下沉,定期组织“家在蔡湾里”讲堂、“小板凳”院场会、村湾夜话等活动。通过一线协商明确建设幸福食堂,优先解决高龄、失能老人用餐这一民生事项,同步指导蔡湾村成立“积分银行”,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用以享受助餐服务或兑换生活用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协商+自治”双轮驱动模式。
现在,走进三官殿街道蔡湾村的幸福食堂,老人们围坐一桌,饭菜香裹着笑语扑面而来。“有了幸福食堂,到点我就来,每顿我都吃得很好,再也不操心吃饭问题了。”今年85岁的村民汪大妈边说边竖起大拇指。“这里的菜谱每周都会更新,每天还会根据老人需求作适当调整。”幸福食堂工作人员介绍道。
温情相伴爱常在
市政协坚持内引外联,依托委员工作室下沉一线服务,今年组织各界别委员,联动社会志愿服务队和爱心组织开展走访关爱老人、健康义诊、老年权益科普、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18场次,着力打造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委员“双服务”活动品牌。各镇办政协活动小组也积极响应,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服务形式,将助老关怀送至千家万户,土关垭镇、均县镇、大坝街道、均州路街道等地分别以“国庆”“中秋”双节为契机,广泛多层次开展“我们的节日——共话中秋”、爱心慰问、免费体检、公益理发等“敬老爱老”系列活动,弘扬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社会氛围。
近年来,市政协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老年群体需求、直面短板问题,督办《关于在各社区开展“关爱空巢独居老人公益日”活动的建议》等爱老助老类提案约13篇,报送《关于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缓解家庭照护负担的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4篇,形成关于《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发展特色银发经济》专题协商报告1篇,通过多层次议政建言,助推民政、发改等部门出台配套政策,不断优化全市养老服务布点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养老服务综合体,155个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0家幸福食堂,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700余人次。委员“助老好声音”频频出现在“两会”现场、一线协商和各项履职活动为织密幸福颐养的服务网、守护最美“夕阳红”持续贡献着政协智慧和力量。
(丹江口市政协 易晓凤 赵济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