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讲述感悟

记忆中的中秋月饼

2015-09-06 17:57:37  
字体大小:【


    年年有中秋,岁岁都不同,如今又一次月到中秋,而人已到知命之年。如今的生活好了,过中秋吃月饼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没有了那份特别的喜悦,人们对于中秋,可能只是一天、一个时辰,又或是一会儿的记忆,其中的等待多了一份浮躁、一份功利、一份现实,决不是那种曾经的平淡、那种难忘淳朴、那种久违的温情。那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风俗,深深烙印在童心中的清风明月的中秋,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渐渐地离我们愈来愈远,愈来愈模糊,留下的只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记忆。

 

    对于中秋的记忆,可能与儿时缺吃少穿有关系。中国人的中秋,是个团圆的日子,也是一个庆祝丰收的日子,秋收刚完,收获的人们会坐在一起,儿女们大部分都回到老人的身边,不管生活多么困难,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就是连平时都吃不到的麻糖、油饼都会端上桌来,桌上摆放的各类瓜果、葡萄晶莹剔透,使人闻香生津,最难让人忘怀的是那看着也香、闻着也香、吃着也香的月饼了。

 

    我家并不富裕,要想吃到月饼,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做月饼的白面,是母亲平常一点一点积存起来的,至于其它的佐料,也是父母为了中秋让孩子们吃上可口的月饼一点一点收集的,当地不能种植的花生,是托人从陕西带回来的,核桃是大姐从新疆带回来的。中秋前的几天,母亲就会把做月饼的各种食材淘净晾晒,做好备用。母亲做活时很静,很细心,凡是食材上的种种瑕疵,她都会剔除的干干净净,就象她的心灵。父亲则从箱子底翻出做月饼的模子,在我们老家有一个风俗,做月饼的模子必须是用桃木做的才行,那是因为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驱邪保平安,要么道士驱邪时都用桃木剑。父亲对模子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在模子上前后要刷上三遍清油让它浸透,刷上清油的模子,在太阳下晒的油光发亮,不时散发着阵阵的清香。

 

    好的月饼,讲究的是货真价实,讲究的是真材实料,讲究的是倾注真情。做月饼也是一个精细的活。母亲所用的底料是用上好的面粉、清油、鸡蛋混合,经过长时间的搅拌,最后成为黄色酥软的粉状,然后把甜桃仁、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等炒熟研磨成颗粒状,又把黑芝麻、椒盐、红豆、红枣和成泥,一切就绪后,母亲在模子里放进酥面、五仁、枣泥或豆泥,慢慢地挤压实在,然后翻转模子轻叩案边,一块黄亮的月饼就成型了。蒸月饼的时间,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兄弟姐妹都会守在锅边,那香气闻着都过瘾。最后,当黄亮的月饼出锅时,那丝悠香,飘飘然钻入了你的鼻孔,直达你的脑际心扉,儿时的我无法用华丽的词语表达,心中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香,太香了┈┄。

 

    于是,只要有条件,每年母亲都做一点月饼,虽然家中所做的月饼不多,但母亲总是让我给邻居和亲戚每家送去几块,让大家尝尝,她说重要的不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而是要留点念想,留住亲情。有一年,眼看到中秋了,这一年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没有多少余钱来买月饼的食材,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母亲利用家中仅剩的面粉,做了一个像脸盆大小的黑面月饼,月饼叠加了五层,每层之间的佐料是花椒叶的粉末。中秋的晚上,我们兄妹几个照样吃得很香,在母亲含泪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了欣慰,因为她知道我们都长大了,知道体谅家中的窘迫,能够体贴父母劳作的不易,这一刻她也看到了希望。这也是我对中秋月饼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

 

    社会发展到今天,吃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过中秋,人们更像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家家做手工月饼技艺,一如浮云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进入人们的记忆中了。每到中秋回家,大包小包提的都是从商场买的月饼,而大小商铺的月饼更是争奇斗艳,五仁、肉馅、蛋黄、豆酥应有尽有,广式、苏式、川味、特色包罗万象,更有奇葩的月饼令人咂舌,有黄金月饼、高级红酒月饼、茶具月饼、瓷器月饼、餐具月饼,其花样之多使人目不暇接,我想制作这些月饼的各式厂家,他们最初的想法可能是想着出奇制胜,好推销自己的产品,只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一个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东西,硬是加杂了一些乌七八遭的糟粕,失去了神韵、夫去了意境、失去了沉淀,也同时失去了历史。我想,这一类的月饼普通的老百姓肯定是不会购买消费,也消费不起,能够吃到这样月饼的人,也能让老百姓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遐想,其中的内涵不言自明。

 

    如今,母亲走了,母亲蒸的月饼我再也吃不到了,让我的孝道、我的思念、我的礼数,一个做儿子的本分,像一片失落的树叶一样漫无边际,漂漂荡荡,无法飘落回归到心灵,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悔恨。我在无尽的长夜中静静的思想,那时人们过中秋,吃月饼,过的是那种韵味,那种意境,那种对生活的美好想往,那种母爱和母亲暖暖的心意,做儿子的只有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这才能明白过去的月饼好吃是母亲一片爱心融入,一片爱心滋润,才有月饼的那份香甜,那份诱人,才能让人深深地封留在心底。

   

 (赵  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