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讲述感悟

老师是一盏明灯——读《唯有师恩留心间》杂感

2016-09-14 10:20:31  
字体大小:【

    又逢一年教师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关于“尊师重教”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代一代的流传过程中,也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雕刻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并不断形成和发展着这个传统。当代文学名家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一书,深情回忆了沈从文对他的帮助与支持,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不久沈从文就发现了他的才华。沈从文曾经对人说过,汪的文章写得比他自己的还要好。汪曾祺说:“我在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沈从文逝世后,汪曾祺去送他最后一程:“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到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湖北日报》读书版面2016.9.11 星期日唯有师恩留心间)

 

    点评:任何人跟文学都有联系,文明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文学的。但通过上述新闻通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走上作家之路都离不开名师的点化。因为从上述文字段落观点中,我能体会出沈从文对汪曾祺的提携与关爱,更是汪曾祺步入大师行列必不可少的一盏明灯。尼珀尔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无论怎样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烤饼的锅。”这本来谈的是生活常识,但是我在思考要是汪曾祺遇不上思想、生活知识、语言写作技巧等都极其丰富的沈从文,而是遇上一个针尖大心眼的“武大郎”结局又会如何呢?类似蒋子龙1957年初中遇上酷爱向他们灌输丁玲书籍的女教师,一直鼓励他去写一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好书,去当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作家。这种少年时代被老师照亮了的人生旅途,才驱使他1964年入伍后,能靠个人奋斗在《光明日报》副刊刊用一篇散文,最终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作家。如此看来,“孙大圣跳出不如来佛的掌心”确实有一定道理,无论是谁离开名师指点迷津,想烙出一个大饼子在文坛上有所造诣都是空谈。

 

    拉杂地说了半天,其目的还是要感激所有老师们,俗语说:“敲锣吹号,各有一套”,但愿各位名师们也多培养出几个类似汪曾祺、蒋子龙等大作家如何?

 

(湖北省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协委员  张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