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

呵护“一老一小” 拥抱美好生活圈
——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建言城乡融合发展

2025-05-19 07:58:3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许旷 郑轩  
字体大小:【

郡县治,天下安。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聚焦在哪里,人民政协的协商议政就集中在哪里。根据省委批准的省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5月16日,省政协召开“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


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张维国作主题发言。徐国斌、李晚霞、魏红艳、陈显友、金波、胡芬、刘江东等委员和专家作协商发言。省政协委员孙汀娟、吴凤分别提问,与省直有关部门互动交流。既有抓统筹、聚合力的大视角,也有补短板、强弱项的小切口,大家共同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统筹推进县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融合,关键在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


会前,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组建调研组,组织省级民主党派,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开展专题调研考察和交流研讨,还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听取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建议,形成32份调研报告。


委员们一致认为,近年来,我省县城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福利的公共产品?


“统筹各类需求精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省政协主题发言人建议,着眼于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在基本公共服务之外的需求,尽可能提供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和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同时,不断延伸拓展更丰富、更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县城发展思路模式化、同质化,用地功能布局简单套用大城市建设理念和标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县城空间尺度和受众人群生活习惯、出行方式,群众出行半径较大、通勤时间较长,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用地布局上不均衡,给群众使用带来不便。


省政协主题发言人认为,要统筹省市县力量一体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层面在把握方向、政策供给、规划协调、财力支持等方面给予市县更多指导和帮助;市县乡要担负主体责任,着力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年轻人为照顾小孩,选择靠近居住地就业;银发老龄人发挥余热,选择就近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一老一小”的需求导致县城“居/业”需求发生变化,设施空间响应不足,怎么办?


“做好相关设施的功能适配,提升空间的复合利用。”省政协委员、省空间规划研究院规划所所长徐国斌建议,健全以用地功能为基础、服务功能为支撑、社会治理功能为补充的县城功能布局体系,重点研判县城吸纳的重点潜力人群,系统梳理人群及其就业发展特征,以公共服务为基底,以需定供,制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政策供给空间保障,探索具有县城特色的邻里中心“规—建—运—管”模式。


提高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精准度


申请公租房“一件事”,部分县(市、区)要求申请人到现场进行身份验证,造成群众“多跑路”。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这一现象,省政协委员、襄阳市科协主席金波建议,梳理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形成标准化清单,方便企业和群众无论在哪里办事都只做“选择题”、不做“思考题”,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无差别的政务服务。


“从基层实践来看,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存在网办流程标准不一、基层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金波建议,加强系统对接,提质“一网办”;完善平台运维,保障“高效办”;规范事项标准,实现“简单办”;坚持需求导向,方便“就近办”;强化AI赋能,更好“自助办”。


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既是百姓关切的焦点,也是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责无旁贷,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府资源回应社会需求。”省政协主题发言人建议,运用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县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的精准度,促进区域间信息联通,拓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使公共服务共享由可能变为现实。


针对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建设,省政协委员、仙桃市中医医院妇产科主任魏红艳建议,探索推进医疗救助省级统筹,缓解县级财政压力。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创新优化普惠性商业保险产品机制,将困难群体纳入制度设计,切实减轻困难群体的医药费用负担,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为了适应城乡人口流动需要,进一步整合医保、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推进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做到医疗救助身份推送实时对接。


截至目前,我省县(市、区)层面已建成38个智慧养老平台。智能化为提升县城养老公共服务水平注入了新活力,但也带来部分老人“不会用”、部分产品“不适用”、乡村网络“不好用”、部分服务“用不起”等新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博导陈显友建议,大力开发适老化的智能养老设备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构建以手机等智能工具的服务功能为支撑,以楼栋为中心的十分钟老年人生活圈。推动实现全省老年人健康监测、慢病管理、一键呼叫、云平台线上接派单等智能化养老服务核心功能,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百米”。


让进城下乡活起来、留得住、能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讲城市工作时,曾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进城下乡“难留”;要素流动不畅,进城下乡“难融”。


“破解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困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解决人才下乡工作生活后顾之忧。通过市民文化活动和社区吸纳,破除农村转移人口身份认同壁垒。”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台盟湖北省委会主委刘江东建议,激活政策红利,打破制度藩篱,让进城下乡“活起来”;优化服务环境,均衡保障体系,让进城下乡“留得住”;坚持以人为本,破解痛点难点,让进城下乡“能融入”。


县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直接关乎教育公平与整体质量提升。


“构建分层分类资源供给体系、创新教师队伍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省政协委员、孝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晚霞建议,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库、教师成长档案等模块,开发智能备课、在线测评等应用功能。组建若干“城区名校+乡镇学校”教育共同体,推广“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课程同步共享。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提升?


“荆楚四季村晚”系列活动以文化赋能“赏花经济”,带动农产品销售与旅游收入双增长;杜堂村通过“农文旅+金融”模式实现“空心村”向4A级景区的蝶变……


近年来,湖北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案例。


省政协委员、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胡芬在调研中发现,当下许多乡村文旅项目陷入“复制粘贴”的怪圈,盲目模仿的“赏花游”“民宿热”,缺乏特色文化挖掘,导致游客体验单一,陷入同质化价格战。


“推进建设文旅融合示范点,打造新型乡村文旅融合空间。强化规划统筹,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深挖在地文化,提升文化解码力;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延伸价值链条。打造‘望见山水、留住乡愁、引进人才、带动共富’的乡村文旅新空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湖北样本’。”胡芬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