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我省牢记殷殷嘱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围绕长江文明研究的考古发掘、价值阐释、保护传承、传播展示等方面担当使命、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彰显了长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了长江文化的影响力。
根据省委批准的省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9月28日,省政协召开“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月度专题协商会,以政协之为助推湖北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张维国作主题发言。黄学龙、方勤、张华忠、黄国斌、官彬、钟晟等委员和专家作协商发言。
会前,省政协办公厅、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围绕主题,精心组织有关方面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听取省直相关部门、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组织省政协委员、有关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广泛开展调研;组成调研组赴咸宁、荆门、襄阳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向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开展书面调研,了解长江上中下游兄弟省市关于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工作相关情况,学习经验做法。形成调研报告和建言材料32篇。
►坚持多维发力 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高地
“调研了解到,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在统筹协调、溯源研究、传播展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协作机制还不完善,相较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共识度不够高;相较于上游三星堆和下游良渚,长江中游文明标识不突出。长江文明的传承、创新和时代化叙事不够,缺乏反映弘扬荆楚文化的重大项目和精品力作。”主题发言人介绍。
主题发言人建议,要紧扣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开展重大考古项目谋划,加强统筹协调,突出规划引领,高位推进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同时坚持多维发力,加强考古研究、文献研究、文化资源研究,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高地。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黄学龙认为,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要巩固长江文化高地地位,必须进一步转变思路理念,优化体制机制,强化“一院一中心”的平台功能,努力打造长江文化领域的“武创院”。
黄学龙建议,向上争取中央部委及在汉单位的赋能,向内争取理事会成员单位和省直部门的赋能,向外联动省内外长江文化研究传播机构双向赋能,在同频共振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一体贯通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实现正向反馈双向赋能,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二次转化、多元传播,对内对外讲好讲活长江故事,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介绍,铜、锡是铸造青铜器的核心资源,在推动中华辉煌青铜文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此,金道锡行的具体路径一直是中华文明探源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直至2016年京山苏家垄遗址的发掘,这一关键问题才得以解决。
作为一直亲身参与苏家垄遗址考古研究的文物工作者,方勤深感苏家垄这颗明珠还远未绽放出其应有光彩。
方勤建议,推动苏家垄遗址公园建设,对遗址博物馆周边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升遗址博物馆接待能力,有效对接周边文旅热点,形成联动效应。加强金道锡行的研究,充分挖掘金道锡行文化内核及价值,奠定好以“金道锡行——中国早期金属之路”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基础。发挥好“长江考古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传播展示,将三星堆、石家河、苏家垄、良渚等长江流域的四十余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串珠成线,设计长江文明遗址公园主题游径,发挥联动效应。
►擦亮石家河文化品牌 打造长江文明核心标识
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实证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遗址。石家河遗址以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最高水平,与三星堆、良渚共同构成长江流域文明带。
如何突出石家河文化地位和影响、擦亮石家河文化品牌、以石家河文化引领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工作?
主题发言人建议,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集群项目。学习良渚古城和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经验,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依托现有的长江文明馆,建设以石家河文化为标志的长江中游地区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中心,与长江博物馆和省博物馆区分功能、互相补充,打造“三位一体”的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集群项目,与上游三星堆、下游良渚交相辉映,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高地。建设长江中游考古遗址公园大走廊,打造文物保护的标杆地、长江文明的展示地、文旅融合的样板地。
“还要完善提升省市县三级展示平台。以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集群项目和遗址公园大走廊建设为统揽,提档升级省市县各类文博场馆,突出地域特色,增设长江文明展陈专题内容,形成体系化的长江文明展示阵地。”主题发言人建议。
加强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早期遗址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高地,是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助力湖北建成支点的关键举措。
“石家河遗址发掘阐释、活化利用、深度融合不到位,对标长江上下游,湖北有压力。”省政协委员、天门市政协主席张华忠说。
张华忠建议,省委、省政府联合湖南、江西等地,力争将长江中游早期文明遗址群落整合纳入中华文明溯源国家区域性战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中游早期文明标识,重点推动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将其打造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集大成展示中心和文化高地。
“要深度发掘,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考古机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掘成果。要深入利用,充分利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谋划打造‘长江中游早期文明遗址群落’文旅经济带,以市场化方式让遗址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要深入宣介,进一步讲好长江中游早期遗址的本体故事、关联故事、学术故事和世界故事。”张华忠建议。
►构建传播展示体系 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明
“以文化标识引领文艺精品创作,以发展长江旅游拓展湖北文旅主轴,以打造长江文明溯源和传播展示论坛构建传播展示矩阵,让优秀、鲜活、生动的长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主题发言人建议。
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北是简牍出土大省,共出土战国、秦汉至六朝的简牍近百批次。
“与甲骨文等相比,简牍研究阐释的普及性不够,依然处于‘冷门’和‘绝学’状态,建议重点加强简牍整理,建设简牍出版强省;集中推进简牍研究阐释,打造简牍传承高地。”省政协委员,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斌代表省政协新闻出版界作协商发言。
黄国斌建议,深入开展简牍活化利用,推动简牍世界记忆遗产申报。努力探索“简牍+科技”“简牍+教育”“简牍+文旅”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推进简牍活化利用,通过数字赋能让简牍“活”起来,创新融合让简牍“火”起来,资源整合让简牍“聚”起来。经过以上“组合拳”,在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基础上,推动简牍世界记忆遗产申报。
如何向全世界讲好长江的历史脉络与文明成就,吸引游客“引客入江、万里觅知音”?
九三学社社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官彬代表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打造长江数字影像库与地域特色档案,建立“长江文明地域特色档案”平台,鼓励创作者通过投稿纪录片、微短剧、非遗技艺演示影像,系统挖掘并展示长江文明的独特与多元。组织学者、专家、设计师等共同梳理长江文明核心内涵,通过“核心—区域—特色”三层级符号体系,形成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增加公众认知度。
民盟湖北省委会文化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钟晟代表民盟湖北省委会作协商发言。
钟晟认为,湖北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散点式地分布于各个不同的空间点位,要充分发挥湖北长江文化旅游的空间叙事功能,串珠成线、时空交织、情景交融,将文化旅游线路转化为可解读、可体验的叙事流线。
“结合我省正在编制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湖北省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议构建湖北长江文化旅游的空间叙事体系,主要包括:长江主轴引领,构建湖北长江文化叙事主线;串联山水地脉,编织湖北长江文化叙事网络;打造关键枢纽,彰显‘长江文明之心’叙事窗口;激活空间场景,生动营造长江文化叙事体验。”钟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