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新洲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15-10-13 09:29:31  
字体大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出家门,走进城镇务工经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子女。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近期,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洲区的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开展了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洲区是武汉市的一个新城区,既是农业大区,也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百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七成以上。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新洲共有留守儿童19337人,约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位于新洲区北部的三店街为例,该街总面积118.8平方千米,人口8.32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67个村委会,569个村小组,288个自然湾,居民23154户,84985人(其中非农6148人)。大部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者长期在外地打工。当前,三店街农村实有劳动力人数是46539人,转移劳动力总人数18965人,留守子女680余人。我们分类选取了三店村、黄岗村、杨湾村和朱杨村等四个自然村和三店街第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分布存在着以下两个现象:


    一是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留守子女”的人数相对较多。四个村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三店村毗邻106国道,柳明公路从这里穿过,小商品市场已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杨湾村“七分水面三分田”,水产养殖业起步比较早、养殖规模空前。这两个村经济比较发达。黄岗村地处北部丘陵,朱杨村土地贫瘠,这两个村的经济发展受自然、交通环境制约,2013年人均年收入与三店村、杨湾村相差1000元以上。2014年至2015年人均收入差距由1500元增至2000元左右。收入的差距导致了“留守子女”的增加。经济越发达,“留守子女”人数越少,反之越多。


    二是“留守子女”的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且逐渐向低龄儿童发展蔓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导致农村失地或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大量的农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外出打工,去谋求经济和技能的积累。这种已成规律的普遍现象,决定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他们的父母忍痛抛舍在家中,“留守子女”不仅逐年增多而且呈低龄儿童发展蔓延态势。农村“留守子女”的急剧增长并逐渐向低龄儿童发展蔓延无疑给他们的教育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到学校找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座谈,我们归纳梳理出“留守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所暴露的带普遍性成长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子女”对学习缺乏兴趣。比如,有的学生散漫无羁,抱着我行我素的态度;有的学生学习不主动,敷衍了事,甘居下游;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一学科,造成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往往很自卑,情绪较差,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会阻碍他们上进的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二)缺乏亲情。由于缺乏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他们在成长中的规范意识较差,缺乏自律。表现在课外时间,耗时最多的是看电视,不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对于学校作息时间,惯于服从自己,到校迟到次数较多;与同学发生纠葛时,容易冲动,痛哭、大骂,甚至动手打架;部分学生被父母“金钱+自由”模式惯着,有相应的经济支配权力,加之父母因不在孩子身边,因无法照顾好子女存在着负疚感,往往采取“特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而祖辈、亲戚和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托管,远不如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来的直接和严厉,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极易在他们身上发挥作用,像对“网吧”、游戏厅、赌博活动的沉迷,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约束和正确引导,一部份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三)性格缺陷。“留守子女”在生活中、情感上需要父母的呵护,他们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正是中小学阶段形成,需要及时正确引导。父母外出打工,两地相隔,生活上、情感上使他们失去依靠。据了解,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导致留守儿童的烦乱度提高、愉悦度降低,表现为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消极情绪,亲子间的亲情逐渐疏远,以至父母回到身边也形同陌生人。由于平时沟通少,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常,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在校不能主动融入班级群体,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家庭,他们常常独进独出,缺乏家庭主人翁意识,亲情观念淡薄。


    三、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子女”的成长缺陷也并非千篇一律,一概而论。但还是有其成因可究。调查显示,缺陷的形成与下面四个方面有直接的联系。


    (一)学校教育缺位。“留守子女”已发展成为农村学校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由于农村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子女教育需求多元化出现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就会对学习和生活也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情绪且成绩起伏较大,成绩不够稳定,时常有拖拉作业、逃课等现象发。班主任没有完善的教育模式可参考,只能在摸索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往往管理上滞后一步。由于缺少家庭的配合,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对问题学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不少老师表示学校教育存在“5-2=0”现象,即学校5天教育比不上周末2天影响,学校对学生双休日教育管理更是鞭长莫及,大多数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往往只是同情,认为留守子女是学困生,表现为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深入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二)情感支持空缺。一方面是亲情缺位。亲情缺失是留守子女家庭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对父母存在强烈的依恋关系,非常需要获得情感支持,两地分离的现实情况使留守子女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的及时帮助,长期会导致孩子社会安全感缺失,甚至会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偏离,影响下代及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监管缺位。农村虽有“隔代爱”的说法,但这种亲情交融今天并不能使孩子得到情感支持。在67名由祖辈看护的初中学生中,48名学生认为自己与祖辈有着极浓厚的感情。但是,与祖辈能沟通思想、商量事情的,只有7名学生。问及“为什么不相互沟通”,大多数学生都有认为祖辈不能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问及“与谁沟通最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沟通”一项。


    (三)家庭教育缺位。一方面大多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体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而他们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子女差。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子女心理偏常。在调查的114名初中“留守生”中,有78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极差、28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8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其中不乏靠在外打的父母每月寄回的几百元钱维持祖孙两代的生活。与他们的同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过敏心理、自责心理。他们常因为家境贫穷而自卑;因为过份看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担心别人取笑和否定而产生过敏心理。其中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够在城里赚钱。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学习。


    四、完善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层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子女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教育、综治、公安、文体等部门,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子女组织协调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服务人员,以留守子女服务站为阵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志愿者专长,形成网络健全、运转有序、协调有力、活动有方、社会联动的关爱机制。


    二是畅通渠道,鼓励、扶持打工人员自主创业、就近就业,逐渐减少留守子女源头。将留守子女工作置于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力度,采取农民就近就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产业,因地制宜的进行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贷款扶持、减税免税等措施鼓励和吸引外出打工人员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带回家乡创业,只有保障农民在农村的收入,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只有从“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只有让父母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才能使留守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三是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依托基层政府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留守子女服务站等阵地,发挥各基层政府妇联组织作用,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成立“爱心妈妈团”和“志愿者服务团”,针对性对留守子女开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安全知识、亲子互动、亲情沟通等教育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确保中小学周边无网吧,无游戏经营场所。同时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安全教育。近三年,凤凰镇、三店街、邾城街相继出现多名留守子女溺水悲剧,农村留守子女假日安全保障问题已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四是构建留守子女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将留守服务站建立在社区,由市区财政增加投入,实现留守子女关爱服务站建设的全覆盖。将关爱留守子女工作作为绩效目标分解落实到组织、群团、教育、民政、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街镇;基层政府党党组织部门将关爱农村留守子女工作纳入全区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子女给予对口帮助,基层党、团组织成员实施结对帮扶。


    (二)加强农村学校管理


    一是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倾斜,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农村的学校要走出去,学习比较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办学经验。如新洲邾城四小为例,四小是武汉市留守子女的品牌学校。学校食宿条件和教学水平不输年收费动辄过万的“贵族式”民办寄宿学校。


    三是学校要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工作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建立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子女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确保留守子女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快乐成长。


     四是学校要多方面开展课外活动,办一些兴趣班,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一门特长。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办一些诗歌朗诵班、歌舞培训班、书画培训班、体育活动特长培训,让留守子女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情感得到抒发,精神得到寄托,让课余生活不再单调兴趣班,这样不仅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也提高了自信心,使每位孩子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


    五是学校应建立家长联系手册,每个班的教师实行定期与家长沟通制度,可以采取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这样使家长在外务工,也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品行以及身体健康情况。同时还要求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嘱咐其对孩子严格要求。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三)加强农村家庭管理


    一是基层政府要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因发挥基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力量,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客观衡量子女成长教育与外出打工挣钱的轻重关系,认识到留守子女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做到父母不同时外出,如果同时外出就带走孩子,对学前儿童尤其应该如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隔代家庭教育新机制,更新隔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责任。


    二是家庭为孩子选定比较好的监护人。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成长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孩子成长的好坏与监护人的优劣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说,如果是夫妻两都要出去打工的,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真没有合适的监护人,可以要求任课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向任课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告诉老师自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并时常与老师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政协联络委员会主任  高子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