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国民党华中喉舌——《武汉日报》

2014-09-15 21:45:58  
字体大小:【


历 史 沿 革


    《武汉日报》是国民党在华中的喉舌,创刊于1929年6月10日。它是蒋介石1929年4月打败桂系军阀李宗仁,控制武汉之后,为巩固华中统治而出笼的。它的社址在北洋军阀王占元督鄂时的财政厅长李华堂经营的《国民新报》报社。1925年李华堂为了炫耀自己,在泰宁街口(今江汉路)兴建一座三层楼的《国民新报》大厦,是当时汉口华界内唯一的一座新闻大厦。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后,《国民新报》停刊。先后在这座大厦里办过《民国日报》、《湖北日报》、《中山日报》等报纸。

    《武汉日报》创刊初期,是由曾集熙、张廷休负责筹备。《武汉日报》的报头,是当时任国民党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写的。1936年元旦,因胡汉民被蒋介石赶下台,改用国民党中委邵元冲的题字。1936年12月12日,邵元冲在西安事变中被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击毙,当时《武汉日报》如丧考妣地发了消息。邵元冲的题字一直沿用到1949年5月15日《武汉日报》停刊时。

乘 水 灾 起 家

    《武汉日报》创刊后,开始设备简陋,工作人员很少,发行量只有两千份左右,在社会上影响微不足道,竞争不过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报纸,几乎办不下去。

    为了挽救《武汉日报》的危机,国民党中央于1930年走马换将,改派胡伯玄任社长,王亚明任总经理,宣布它为国民党中央的直辖报纸,直接调拨经费,为它撑腰打气。

    王亚明是贵州人,与国民党CC骨干分子谷正纲、谷正伦是同乡。他利用二谷的关系与CC头子陈果夫、陈立夫挂上了钩。有了这样强有力的政治后台,身价百倍。不久,他挤走了胡伯玄当上了社长。

    1931年夏秋之交,汉口发生了空前的大水灾,全市一片汪洋,多数报纸被迫停刊。《武汉日报》因有新闻大厦,二楼以上不怕水淹。机器设备搬到二楼,照常出报。由于市民急需了解灾情,所以发行量上升较快,经营大有起色。到了1934年,报社资金逐渐雄厚,大肆革新设备,购置对开平版机四部、卷筒机一部,添制各种字体、铜模、制版、铸字等设备,并改用新五号字排版,日出报纸对开两张半。到了1935至1936年增出星期刊,这样报纸的发行量从1934年的七千份上升到两万三千多份。

    王亚明为了加强编辑部实力,扩大报纸影响,于1935年前后邀请曾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政治教官的宋漱石当总编辑。宋是云南人,与王是云贵大同乡,又有亲戚关系。宋的大老婆与王的老婆是姑表亲戚,因此两人关系十分密切。中统骨干分子杨虔洲,对王吹吹拍拍,很快从记者当上了采访部主任。杨是“地头蛇”,加上特务身份,因此在社会上活动能力很强,是个造谣专家。

抗 战 时 期

    芦沟桥事变以后,由于平津华北相继沦陷,上海、南京先后失守,武汉成了抗战中心。这时,各种进步力量从四面八方云集武汉,中共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也于1938年元月在汉口创刊,它的言论和新闻鼓舞了武汉人民,增强了抗战信心。可是《武汉日报》却大唱反调,连篇累牍地叫嚷“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为蒋介石大唱赞歌。对与敌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造谣中伤,为连打败仗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开脱罪责。如刘峙明明是作战不力,失地千里,被人民群众骂为“飞将军”,它却胡说是“战略转移,以空间换取时间”,企图掩人耳目。

    徐州失守后,蒋介石通过德国大使陶德曼、英国大使卡尔,与日军眉来眼去,频繁接触。由于中国共产党及时揭露,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阴谋才未得逞。

    1938年夏天,武汉已是战云密布,蒋介石在武汉外围部署了百万大军,但马当一失,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就快速撤到重庆去了。真正抗日的中共代表团、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却坚持到10月25日最后一天。这天《新华日报》出版最后一期,把战况真实地告诉了武汉人民。而当天的《武汉日报》还在蒙蔽武汉人民,说“国军坚守阵地,与敌军奋战”。实际上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在二十五万日军进攻面前,早已溃不成军。日军于26日轻易地占领了武汉。

    武汉沦陷前夕,《武汉日报》的头目们,早有打算。1938初,他们就在宜昌创办了一个《武汉日报》分社,准备好了退路。到了撤退时,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成三部分离开和留下:社长王亚明带了一部分人跑回老家贵阳,在贵州开拓阵地,办起了贵阳《中央日报》;总编辑宋漱石带了一部分人跑到宜昌,与那里的分社人员会合,在宜昌扩大局面,出版对开大报。但是,宜昌很快陷落,计划落空。宋漱石就跑到重庆,请示交涉经费。分社社长徐叔明就带领人员到恩施,想在那里复刊,却遭到陈诚的冷遇。因为它是CC支持的报纸,陈诚与CC一向不和,相互勾心斗角。所以对《武汉日报》是另眼相看,拒不发给他们的配给大米。大米是陈诚严格管制的物资,市场上买不到。吃都成了问题,报纸也就出不成。当时报社有人主张干脆把报纸交给陈诚,但是国民党中宣部不同意,经过反复交涉,陈诚才松了口。因陋就简地出了一张四开小报。1940年冬,宋漱石从重庆回到恩施,挤走了社长徐叔明,改出对开报纸一大张。不久,陈诚为了抵消《武汉日报》影响,自己办了一个《新湖北日报》,大肆宣传陈诚在湖北实行的“新政”。

    宋漱石为了争夺读者,扩大报纸发行,针对当时恩施机关、学校林立,青年、学生云集,他任用曾经参加过左联、思想进步的韩劲风主编副刊,发表一些进步文章,吸引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当时后方盛传沈雁冰和邹韬奋遇难,说是因为国民党的飞机要运孔祥熙的夫人宋蔼龄和她的保姆、洋狗,将沈、邹赶下飞机,后遭日军杀害。韩劲风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矛头直指国民党,陈诚勾结湖北省党部主委苗培成,苗是山西人,孔祥熙是他的后台,因此对韩的文章也很反感,于是由省党部逮捕韩劲风。陈诚的目的是一箭双雕,既打击了《武汉日报》,又使CC难看。但是,恰恰相反,《武汉日报》反而因此扩大了影响,又请张昭麟(刘乐杨)、曹祥华(宋不知他是中共老地下党员)等思想进步的人来办报,采取时左时右的姿态,与《新湖北日报》竞争,搞得陈诚与《新湖北日报》社长、中共叛徒谢然之苦无对策。

    《武汉日报》在恩施落脚后,人员设备有所增加,除社长宋漱石外,主要人员有:总编辑张考祥,总主笔张昭麟,主笔曹祥华,编辑主任先是李继先、后为杜俊华,要闻版编辑先是吴自强、后为吴子赞,国际版编辑先是张特夫、后为王剑鸣,副刊编辑先是韩劲风、晏明,后为吴金麟,记者许良莘、段奇武,驻贵阳记者戴广德,驻重庆记者兼办事处主任邱杰夫等,职工一起不到一百人。地址在恩施滚子坪。

    前面提到留下来的主要是三个人,即杨虔洲、芮道一、谢楚珩和几个印刷排字工人。他们是有意识地潜伏下来。据杨虔洲1947年6月10日在《武汉日报》创刊19周年纪念特刊上写的回忆文章中供认:1938年10月25日清晨,他们在大夹街一个小巷子里的民房楼上,秘密出版《武汉日报》之际,突然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几个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出现在他们面前。周以关切的语气敦促他们随他一起离开武汉,对他们说日军快要来了,再不走就走不了啦!他们支支吾吾,搪塞周的劝告。周恩来当时出于善意,关心他们的安全,哪知道他们是按照重庆的意图,有意留下来,进行“曲线救国”的。日军进城没有几天,芮道一就以“日华文化协会”总干事的身份出现,不久,杨虔洲也当上了日伪警察局的特高课课长,成了身兼特务、汉奸的“双料货”。

    1940年秋,日军不让杨虔洲等人在汉口活动,杨即跑到老家黄冈三里畈,重组人马,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

    1941年,太平洋战争暴发后,宋漱石按照国民党中宣部的指示,通知杨虔洲创办《武汉日报》鄂东分社,发行“敌后版”,但他们办报的目的不是为了抗日,而是针对新四军的。从此,杨虔洲既是中统特派专员又是《武汉日报》分社社长,他的特务人马也成了新闻工作者。

抗 战 胜 利 之 后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龟缩在黄冈三里畈的杨虔洲及其一伙,18日才知道这一消息,他们害怕我新四军阻止他们抢夺胜利果实,又怕在恩施的宋漱石捷足先登,于是急如星火,鬼鬼崇崇地分批化装溜进武汉。22日,杨虔洲通过伪军头目邹平凡与日军接上了头。邹为了今后的出路,乐意效劳。在日军的同意下,杨虔洲顺利地接收了日伪《武汉报》(在《武汉日报》原址),杨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出报,将伪报工作人员大部留用。经过一番周折,28日以孙赓扬(杨的化名)为发行人正式复刊。为了造成既成事实,杨自任社长,任命芮道一为总编辑,夏芷青为总主笔,殷为民为编辑部主任,袁明皓为采访部主任,奚俊为资料室主任,陶畅如为校对组长,杨华筠、何烈为记者,董伯韩为电务室主任,组成编辑部。另外任命高袖海为总经理,沈仪藻为总稽核,张吉六为人事室主任,田钦廉为秘书主任,朱云启为会计主任,刘竣伯为出纳主任,陈云五为发行主任,孙澹安为广告主任,张锋为总务主任,组成经理部。一些汉奸文人如马希珍、杨世英、李济其、肖亚白等用重金行贿,投入杨的怀抱,当上了记者、编辑。

    杨虔洲不仅发了“劫收财”,又获得这些送上门来的“外快”,一下成为富翁,全家老小十几口,高级公馆两处,西装革履,轿车进出,而他下面的一些头目,大多数也有了私人黄包车。

    这时困在山城恩施的《武汉日报》人员,恨不得插翅飞回武汉,而宋漱石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解决回武汉的交通工具到处奔走。陈诚虽已调走,而他的代理人郭忏(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却坚决不让宋随长官部参谋处长谢士炎的先行小组乘专机来汉。后来宋四处求情,得到新任湖北省主席王东原的同意,才和他一道乘轮船来汉,仅带了会计主任徐中贤、总务主任程光桂、编辑吴子赞。行前他安慰留在恩施的人员说:“我们打前站,你们随后来。”

    9月上旬,宋漱石一行乘船到达汉口后,目睹杨虔洲先入为主,人事早已安排就绪,心里凉了半截。他原来在恩施曾吹嘘,报社复员之后,要在原址上盖座七层大楼,更新全部设备,把《武汉日报》办成美国《芝加哥日报》一样的大报,讲得天花乱坠,这下成了泡影。不久,王亚明以国民党中宣部武汉接管特派员身份来汉,成了武汉文化、新闻界的“太上皇”。在王出面干预下,杨不得不就范,报纸发行人改为宋漱石,宋为社长,杨任副职。但是,杨虔洲是有条件的,他要恩施人员留在宜昌办分社,不能全部来汉,经理部人事不能更动,编辑部则由宋作主。宋一一表示同意,因他心中另有安排,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宋漱石急电在恩施的人员不要回汉,可留在原地办报,并任命张昭麟为分社社长。恩施人员获悉后,顿时闹翻了天,怨声四起,个个愁眉苦脸,安不下心来。

    八年背井离乡,谁不想早日与家人团聚?我也很心烦,一天在江边散步,偶然碰到在第六战区联勤司令部当副官的同乡贺恒武,他问我为什么还在这里?我苦笑地说:没有船票,我飞回去?他说:“要什么票,快跟我上船。”因此,我幸运地坐上了轮船于9月23日到了汉口。上岸时,看到人民群众欢迎我们的情景,真是百感交集。
到了报社,先行到达的吴子赞见到我,高兴地说:“你来的正好,这几天把人的肺都气炸了,他们这些编辑先生们(指留用下来的伪报人员)奴性难改,明明是日军无条件投降,却标成战争结束,东亚实现和平,明明是日军向十集团军缴械,却标成日军和国军交防。一点中国人的骨气都没有。”

    过了几天,国民党开始“整肃汉奸”,留用下来的伪报人员纷纷开溜。宋漱石要吴子赞编国内要闻版,王剑鸣编国际版。所谓“整肃汉奸”,是作作样子给沦陷区人民看的,实际上前门抓,后门放,很快就烟消云散。那些甘为日军作伥的家伙们,又在为国民党效劳了。

    不久,从宜昌、重庆又陆续来了一大批人,有主笔曹祥华,总编辑张考祥,编辑部主任杜俊华,记者许良莘、段奇武、古静,副刊主编胡绍轩,副刊编辑张四翼、叶平林,总主笔陈友松(曾任香港某大学教授,是宋请来把言论关的),美术编辑汤德英,编译张承书、韦恒章、万启鳌,驻平津特派员戴广德,驻京沪办事处主任邹杰夫,经理李光象,印务部主任陈克毅,工厂总领班王顺安,人事主任关建晨,校对组长游世泽,校对员王士逵、魏厚德、董敏英、孙国梅,会计许世昌,出纳季端征,材料保管员孙鄂痴等。

    由于后方来人日益增加,杨虔洲原来任用的一些人员的职务作了调整,总经理高袖海改任秘书主任,遗职由李光象继任,原秘书主任田钦廉调任职工消费合作社主任,资料室主任奚俊让位于熊寿农(袁雍十人团成员),改任省市版编辑,总编辑芮道一让位于张考祥,改任主笔,总主笔夏芷青改任主笔,遗职由陈友松继任,校对组长陶畅如改任人事室干事,遗职由关建晨继任。这样从恩施来的人员和黄冈来的人员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宋漱石和杨虔洲两人也是貌合神离。不过,他们两人各有自己的利益范围,一个抓配给纸,一个抓经理部,大体上相安无事,使两派矛盾没有白热化。

    配给纸是宋漱石的“摇钱树”,王亚明也是靠它过日子。为了谋取暴利,他们向上虚报每天发行对开两大张报纸八万份,实际上只有四万多份(1947年最高数)。虚报的纸张,就由驻沪办事处主任邹杰夫在上海盗卖,大作黄金投机生意。当时报界行家估计,《武汉日报》一家所得的配给纸,比武汉所有的报社得到的总和两倍还多。到底有多少配给纸,是一个谜,除宋、王、邹三人之外,连杨虔洲也摸不清底细,为此,他常发牢骚。当时汉口报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心虽嫉妒,但有时还得找宋求援,搞一点配给纸,捞一点便宜。杨虔洲也很眼红,他就利用《武汉日报》卷筒机上的边角余料、人工设备,不花一文钱办起一个《建国晚报》,虽然只有千把份发行量,但不要本钱的生意,还是有利可图的。

    经理部是杨虔洲的“聚宝盆”,他控制很严,水泼不进,就是从恩施来的李光象,虽是经理部的总经理,也无法问津。《武汉日报》每天发行四万多份,两版半广告,收费标准又比其他报纸高,按20%的回扣,其数字相当可观,足够杨及其一伙挥霍享受。何况杨虔洲还发了“劫收财”,早已是“五子登科”了。
编辑、资料工作及其它

    《武汉日报》自1946年元旦起,由一张半改为两大张,因此它的版面和栏目较多。版面大致分工如下:一版右下方约五分之一的版面,每天发1500字的社论,字数、地位固定,用四号字排,其余全部是广告。二版是国内要闻版,没有广告。三版是国际新闻,也没有广告。四版是省市地方消息,广告占了一半。五版是经济新闻和行情,广告占了三分之一。六版是教育、体育,广告占了一半。七版是社会服务、各地通讯和各种专刊特刊,轮流出版,广告占了一半。八版是副刊,一半是广告,轮流出版《鹦鹉洲》、《今日谈》和《新时代》。它的经济新闻版是较有市场的,因为它不仅有本市和各大城市行情,而且还有国际行情,所以工商业者都要看它。社会服务版栏目也较丰富,有读者呼声、知识讲座、法律问答、卫生常识,家庭顾问、职业介绍、代邮等。每版只有一个编辑,六七两版由一个人编。编辑天天上班,根本没有什么例假和节日休息。

    比较重视资料研究工作,不惜花费人力物力,全室有11个工作人员。分工是:编辑胡肇书、张承书、阮璞、周起予,他们轮流上夜班配合新闻,撰述翻译各种资料文章,栏目有战局分析、国际了望、新闻地理、新闻人物、名词解答等,他们有时还写小评论(如周末漫谈)。美术编辑汤德英和练习生汪攸然管理各种图片(照片、锌版、铜版、胶片)共三千多张,大部分是接收日伪《武汉报》的,同时也从中央社和各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购置了一些,凡是国内外各种人和事及风景名胜都有,分门别类作了卡片索引。图书管理员周海峰和练习生叶义甫管理五万多册图书杂志,其中大部分是接收伪《武汉报》的日文和英文图书杂志,其余是自己添置的,也作了目录索引。两个练习生每天剪贴本报和全国七家大报,按月装订三十多份交换报纸。1947年,宋漱石学上海《申报》,出版年鉴。这项工作也是以资料室为主,动员编辑部一些人参加,总负责是曹祥华。用布纹纸作封面,出了上下两厚册,共约一百万字。

    宋漱石为了和其他报纸竞争,争时间,抢新闻,设了三个电台。第一电台,也就是原来的电务室,共约十几个人,每天直接收译中央社电讯,比本地中央社发稿要早二个小时;第二台,是请中央社电台台长张松泉几个人打短工,每天收接各地特约记者发来的经济新闻;第三台,是请汉口广播电台工程师王文棣带几个人,每天晚上抄收路透社、美联社、合众社、哈瓦斯等通讯社的外文电讯,由夜班编译许良莘、段奇武、韦恒章、万启鳌等译成中文,改为本报伦敦、纽约等地专电发表,以吸引读者,国际经济消息和行情也是来源于此。

    《武汉日报》的印刷设备,在当时武汉报界是首屈一指的。它有两部轮卷机、六部对开平版机和其他一些机器。制版、铸字、铜模齐全。工厂厂长刘石定,是留用下来的台湾新竹人,是一个有能力的技术管理人员。总领班王顺安,领班游永全、徐寿山。另外设有印务部对外营业,主任是陈克毅,会计王治安,利用卷筒机上裁下来的纸张,代印四家小报(如《罗宾汉报》、《建国晚报》等),并接印一些杂件。

    1947年下半年,王亚明、宋漱石和杨虔洲想把官办帽子去掉,改为所谓民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邀了汉口一些知名的资本家和银行的经理入股。程子菊、李荐庭不仅入了股,还担任了董事和监事。王亚明为董事长。成立那天曾大事热闹一番,在璇宫饭店会了餐,开了庆祝会。会上宋漱石洋洋得意,大放厥词,说《武汉日报》从此进入了“新时期”,还要大发展。其实这不过是灭亡前的挣扎罢了。1948年秋,宋漱石预感“山雨欲来风满楼”,蒋家王朝快要完蛋,于是他比哪个溜的都快,借到上海催运纸张的由头,一去不复返了。

从逃跑到覆灭

    1948年11月间,淮海战役胜败已成定局,这时杨虔洲和报社的一些头目们,个个垂头丧气,心神不定,暗地作了逃走的打算。不久王亚明从南京来汉料理私事,以董事长身份在报社二楼召开全体职员会议,他以失败者的心情在会上说:现在大势已去,武汉难保,职工凡是自己有办法离开的,都可以走。他要杨虔洲对走的职工发三个月的工资,作为安家费。厂长刘石定就是听了这番话,领了三个月的工资,于春节前回台湾去的。春节以后,杨虔洲借口报社收入减少,发不出三个月工资。以后不管走与不走,都未领到三个月工资。杨也再不是天天来上班,只是偶尔打个照面。

    1949年3月中旬,杨虔洲、李光象拆走一部轮卷机和其他器材,准备南逃到衡阳或广州出报,他们说如果不拆走机器,“华中剿总”就要派兵来炸毁机器。夏芷青、杜俊华和王剑鸣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工人,保护机器。叫工人们说:机器是我们的饭碗、命根子,拆了我们靠什么生活?这时曹祥华、胡肇书也在发动工人保产。工人们采取怠工方式,和他们磨时间。拖到4月上旬,他们等不及了,只好搞一部对开平版机和一些器材,由工厂领班游永全押运南逃。先逃到衡阳,后又跑到广西柳州,在那里出了几天小报,维持不了生活,就散了伙。

    到了5月初,杨虔洲很少露面。8日早晨,摄影记者周赉慌慌张张跑到编辑部说:“杨社长走了!”大家问他怎么知道,他说,我到杨的公馆(现上海街派出所)已“人去楼空”。过了一会,电务员吕质文也跑来说:“李光象跑了”。我们及时向地下党汇报了这一情况。地下党负责同志指示我们,迅速召开全社职工大会,选举代表成立保产护厂委员会,照常继续出报,一是迷惑敌人,二是维持职工生活,因为当时武汉还处在敌人的控制之下。当天下午,夏芷青在二楼编辑部召开全社职工大会,宣布杨虔洲等已逃走,报社一切事情由职工自己作主,建议选举代表,成立保产护厂委员会。选出七个代表组成委员会,其中有夏芷青、杜俊华、王剑鸣,制版工人赵永利,排字工人尹国先、田长久,还有轮机房的一位工人(忘了姓名)。第二天,夏芷青指定杜俊华负责编辑部工作,王剑鸣负责保卫,领导工人纠察队,地下党发了三支手枪、两支卡宾枪,以防敌人破坏。并指定沈仪藻负责经理部,许世昌负责会计。并要曹祥华、杜俊华、胡肇书、王剑鸣、赵永利、尹国先等将报社财产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准备向军管会派来的人移交。

    5月22日,军代表叶兆麒来报社接管,分别找曹祥华、夏芷青、杜俊华、王剑鸣、胡肇书、杨华筠谈话,要他们集中学习,由曹祥华负责,随后发了三个月的生活补助费。(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一辑,本文作者方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