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委员建议落到实处 “绿色鱼”游进大市场

2014-09-16 01:49:05  
字体大小:【

谷城县农网改造再升级  汉江渔村农家笑


    被誉为“十里长廊尽渔村”的冷集镇水产养殖小区--汉江渔村,在秋天里更显得优雅别致。绿水环绕的渔村竹屋,古朴典雅的渔家风情,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这里独特的韵味。知道它的人们都说,汉江渔村能从过去的荒滩、荒水,演变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亩围塘,2000多平方米的渔村竹屋,为农民年增收2400多万元,湖北省谷城县供电公司落实政协委员建议,农网改造再升级功不可没。
    早在1999年,随着汉江王甫洲电站下闸蓄水,有3个村民小组、363户1335人的尖角村又减少了2000多亩的滩涂面积。这给谷城县冷集镇尖角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黄群连带来了不少困惑,如何新辟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何不利用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天然水面,养鱼致富?”一次,政协委员常定洲、宋雪玲在该村视察电站蓄水情况时,对黄群连谈了自己看法。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这让善于动脑思考的黄群连从劣势中看到了优势。
    说干就干。2000年春,他联手农民蒋德成、卢金成在江边,利用围网养鱼60亩。但由于购买鱼苗价格过高,江中风大浪多,打在砂石中固定围网的木桩稳固性不强,围网圈不住鱼,到了2002年底,捕罢鱼一算账,卖出去的鱼,不够投资本钱不说,还倒贴了4万多元钱。心灰意冷的蒋德成、卢金成退出不干了。
    “别人掏钱承包堰塘养鱼就能赚钱,我们反租倒包电站的水面,只出很少的钱,为什么就不能赚钱?”黄群连又找到常定洲、宋雪玲吐心声。
    在常定洲、宋雪玲的“点拨”下,不甘心失败的黄群连思考再三,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用砂石船,在江中垒起了宽3米、高出水面1.2米的围塘120多亩来养鱼,这一古老的“招数”,彻底解决了鱼儿容易逃跑、难以赚钱的问题。
    在黄群连的带动下,仅2年时间,尖角村就有48户党员干部、农民建起1900亩的围塘养鱼面积。汉江、隋洲、李洲等邻村也建成了2000多亩的围塘,和尖角村的围塘加起来,总面积达到4200亩。到2005年,“十里长廊尽渔村”有了雏形。
    鱼塘面积大了,没电的问题困扰着黄群连等农民。常定洲、宋雪玲了解情况后,很快写出了《关于加快改造汉江渔村农网改造升级的建议》。并先后找到冷集供电所、谷城县供电公司。谷城县供电公司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壮大渔业生产的原则,借助农网改造升级,2002后春,第一次为养鱼农民架了专变,养鱼农民高兴之举,难以言表,在增加养鱼密度的同时,纷纷购买增氧机、投饵机等,养鱼收入明显提高。
    围塘面积大了,鱼儿多了,卖鱼、钓鱼的人自然就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百名垂钓者中午吃饭成了问题。时刻关注着汉江渔村发展的常定洲、宋雪玲“鼓动”黄群连开辟新的富民渠道。黄群连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于2006年4月开始动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300多平方米古朴典雅、绿水环绕的渔村竹屋,日可接待游客、垂钓者500多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干部杨晓友、外地客商周力等也瞅准这一难得的商机,像黄群连一样,建竹屋,开餐馆,办农家鱼宴,共建设竹屋面积1500多平方米,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众多游客,慕名体验这里的渔村文化。目前,日接待客人上千名,仅去年一年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
    养鱼面积、渔家宴的逐渐扩大,近百台空调等的不断增多,电力设施不配套问题日益突出。黄群连等不得不购买了发动机,以备急需。
    因为电力不足,无法增氧,鱼儿密度过大等原因,2009年秋,有几户农民养殖的鱼儿翻塘死亡。“农网再增容已成为渔村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黄群连说。
    信息灵便的常定洲、宋雪玲又听到了黄群连的“汇报”的同时,作为县政协委员他们,2011春,又将一份《关于增加汉江渔村农网改造升级的建议》递了上去。很快,谷城县供电公司便将他的建议变为了现实。2011年6月,谷城县供电公司为汉江渔村新增两台变压器、三相四线架到每个养鱼户的鱼塘边,农家鱼宴、养鱼电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历史。
    电足了,农民养鱼如鱼儿得水。常定洲、宋雪玲又给“黄群连们”出主意,要像过去一样,利用天然的优质水源,养殖“绿色鱼”。禁止渔农利用化肥喂鱼。渔农令行禁止,通过种草养草鱼、草鱼的粪便喂鲢鱼等生物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绿色鱼”游进了武汉等大市场。
   “政协委员常年关心我们渔村,才让‘绿色鱼’在大市场游得更欢畅。”10月7日,笔者在汉江渔村采访,黄群连说,“4000多亩鱼塘亩平在过去的基础上,年增收1000元比较保守;渔家宴等带动了1200多农民就地‘上班’,人平年收入2万多元。”

(谷城县政协  马明刚 张小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