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多措并举应对用工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2014-09-16 01:55:25  
字体大小:【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与此相对的却是各县域“春风行动”却屡遭寒冰,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如何加强完善保障,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值得深思。
    总起来说,造成人才外流、紧缺,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在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中优势不足。二是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合力。三是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培养难度大,无法进入人岗交流的快车道。四是观念不解放,宣传不到位,管理跟不上,政企人三方缺乏向心力。
    以上因素决定了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化”同步为载体,立足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统筹协调各方,奋力打造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要以“三化”同步为统领,灵活把握人力资源规划的长与短。树立服务好企业用工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理念。成立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领导及协调机构,延伸组织网络,强化服务功能。摸清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裕劳力、新增劳力及企业用工需求状况,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方向,制定长短结合的发展规划。短期的年度目标,县及各乡镇(开发区)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整合自然、政策、人文等各种资源,深挖潜力,积极有序地向企业、农业内部转移剩余劳力,合理调剂淡旺季用工难、难用工。中长期来看,各地要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城镇规划和“五年”计划,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为人力资源要素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建立县级人力资源信息中心和覆盖县乡村网络平台,均实行专人管理,负责常年动态发布全县人力资源状况、用工需求、就业培训及政策法规等信息。建立村级专兼职招工信息员队伍,落实激励保障措施,严肃结帐考核办法。建立高效、优质、协调的培训平台。设立协调机构,整合县内培训机构,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共享;围绕县域中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搭建企业与培训机构间的沟通平台,探索共建共嬴长效的培训模式;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打造高素质人才流进入驻的洼地。

    三要以坚持创新为动力,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坚持走企业提效升级的路子,把好招商引资的入口关,围绕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集群。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充分运用各种投资鼓励政策,帮助现有支柱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的力度,逐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探索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人才资源,解决刚性引进人才难度大、成本高、制约因素多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逐渐向农村劳动力较多乡镇梯度转移,减少劳动力外出生活成本、心理成本和迁移成本,增强比较效益,同时也促进小城镇发展。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规范行政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完善政策支持,不断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将各类资源、政策打包包装成项目,建立项目孵化区和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解决好人们不知道投资什么,不知道往哪里投和怎么投的问题,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将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格化社区服务平台的便利作用,积极探索拆迁安置户就地转移就业的有效办法,实现发展与稳定同步进行。将拆迁安置与配套创优园区务工环境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为员工构筑暖“巢”。
    四要以改革完善机制为抓手,保证人力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工主体作用,引导和教育企业树立“靠事业留住员工、靠感情联络员工、靠待遇增加员工”的以人为本新理念,逐步提高员工的各项待遇、保障水平,优化生活环境。利用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规范本行业内部的职工待遇,打造诚信和谐企业。逐步破除城乡人力资源二元分立的各种障碍,解决人才资源流进的后顾之忧。制定激励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通过住房补贴、货币安置、解决随迁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优惠条件,多方面进行扶持补贴,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加大劳动保障法的宣传,增强经营者依法用工和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积极公平地调解劳资纠纷,推动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招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立领导责任、年度考核和工作激励三大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强力主导,劳动部门靠前服务协调,相关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主动配合,企业多方挖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谷城县政协信息调研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