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是宜昌市夷陵区政协主席易仁和同志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3月14日,夷陵区政协驻村工作队员一行3人在易仁和主席的带领下,轻车简出,早上一大早就出发前往素有宜昌市的“东大门”和“粮仓”之称的鸦鹊岭镇。
在来的路上,主席笑呵呵的问我们两个比较年轻点的队员:“你们两个年轻的同志,一个在鸦鹊岭工作过,熟悉情况,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鸦鹊岭姑娘,两个鸦鹊岭的年轻同志,今天带你们到鸦鹊岭来,可是带着题目下来的,考考你们,我们今天调研的题目会是什么呢?”望着一同前来对经济问题颇有研究的经济委员会主任也微笑着,似乎也在打着哑谜,我的心里活动开了。今年的常委会视察课题是粮食工作,而今天去的是“粮仓”鸦鹊岭镇,我的心里大概有了数。这时,主席又说,再给个提示,我们等会儿要去的村是童畈村。童畈村可是历史上有名的粮食大村啊!于是,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会是为常委会粮食工作视察摸摸底吧?”主席笑了笑,算是默认我们答对了。主席突然严肃起来,“不过,我可要给你们年轻人提要求了,你们现在是带着题目下去调研,心里要有所准备。不能只是跟着白走一趟,一会儿到了要认真听、认真记,多与群众交流,要把他们真正关心和期盼的记下来,把他们对党委政府关于粮食工作的好的意见和建议记下来,为常委会视察粮食工作打好前站。”我们心里有了底,接下来我们各自的任务就明朗了。
在童畈村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健谈的童畈村老支部书记张时文同志。张书记很有工作魄力,对粮食问题也很有研究。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基本了解了童畈村的基本情况和种粮历史。童畈村早在2001年夷陵区撤县设区前,即还是宜昌县时就是全县有名的粮食大村。2003年在乡镇机构改革合村并组中童畈村是唯一全镇3个没有合并的村之一,没合村并组前算是大村,在和合并后的大村相比,版土面积就显得小了一些,但过去种稻谷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比较好的,农民种粮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同时又吃的苦,粮食工作过去曾经多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种粮基础非常好。如今的童畈村尽管后来由于结构调整发展生猪、柑桔、养鱼等产业,但由于种粮基础设施完备,童畈村的“粮食大村”之名依然名副其实。张书记对继续发展“粮食大村”信心十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解决沟渠老化、管护维修成本高的问题;如何把落实粮食直补与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结合,解决农民灌溉用水成本高的问题;继续号召老百姓采取以奖带补等形式组织开展挖堰塘淤泥;把堰塘按照田块顺序划分,实现以堰管田,免除堰塘承包费等。
在与童畈村三组种粮大户陈世梅的交谈中,主席为她算了一笔账。她家共3口人,2个劳力。丈夫在家里种10亩水田,去年收了1万多斤稻谷,收入1万多元。除去种粮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收割、劳力等成本,一年下来几乎是个平账。 陈世梅本人在集镇上一家企业打工,月收入1000多元,一年工资收入1万多元。让我们吃惊的是,她家里居然还喂了12头母猪。因为儿子在读大学一年级,正是花钱厉害的时候。我们看着黑瘦的陈世梅,才刚刚40岁的她已经被生活压的骨瘦如柴,大家心里好一阵心疼。当主席问及她在种粮食方面对政府有什么建议时,憨厚的她只是笑笑,却没有说什么。只有拼命的干活,这就是她默不作声的回答。可是即使这样拼命,一年的田种下来却没有什么收入。我们都沉默了。
在黄灿灿的油菜田边,我们遇到了40多岁的徐国兵。于是主席把他叫住,和他唠起来家常。在主席和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也是三组人,家里有3口人,种了7亩水田,喂了7头母猪。主席笑着问他,“一看你就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我问问你,你在种田方面对政府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徐国兵也实话实说,“我说句直巴话,种田确实不赚钱!”话匣子一打开,徐国兵就放开了,递过来一支烟,“来一支庄稼人的便宜烟吧!”主席也没推脱:“好!你给说说看!”“你看吧!我种这7亩水田,累的要死,投入又大,一年下来赚不到几个钱,就保了个口粮。”停了停,他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你看我,除了种田,每天早上起早骑着摩托车,耽误2个小时的功夫,去镇上周边乡镇贩卖小猪儿,一天就可以收入七八十元……”听到这里,主席神情严肃的说了一句话:“种田不赚钱,全国的大安全啊!”
在61岁的特殊困难户杜先明家,大家见到了29岁因患有侏儒症不到1米3的杜露露。杜露露的丈夫江开清40岁虽个子高却是聋子,也是残疾人,偶尔在镇上的制线厂打工,挣点微薄的收入。她生了个8岁的儿子也比同龄的孩子矮很多,同样有侏儒症。全家5口人,全靠两个60多岁的老人种2亩的柑桔、3亩的水田、2亩旱田种包谷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一年也就最多1万多元的收入。工作队员为杜先明老人送去了大米和食用油,老人非常感谢。同时也代女儿吐露了心声:女儿杜露露虽然个头太小,其实是个很能干的姑娘,与丈夫江开清就是在区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技能学习培训班上自由恋爱认识的,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找到一份工作自己能养活自己。身残志不残!我们听了都很感动。
最后,我们来到宜昌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湖北省绿秀粮油集团。在与绿秀集团的负责人潘家铭的交谈中,我们对粮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对主席常说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如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政策、国际市场的冲击、目前的市场行情与市场规律的不一致、农民不愿意种田、国家政策与企业经营怎样结合、企业如何争取项目拓发展、粮食资产的管理等等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离开绿秀时,主席对绿秀的发展上提了四点期望:在企业经营中要保持“锐眼”;在经营决策上要“慎”;在当前企业经营难时要“冷静”;在对待地方百姓时要“有担当”。
回来的路上,主席笑着对我们说:“两个年轻人,今天有什么收获啊?粮食问题不可小瞧啊!怎样培养‘粮食大村’和‘粮食领军企业’,让农民重新有种田的信心,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是啊,我们终于明白了主席常说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多么沉重,里面包含着多少担当和责任啊!
(宜昌市夷陵区政协 张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