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的建议就是好,让每块田间地头都留足了作业道,不然,我今天收获的1500多公斤山药,运输就成了大问题。”7月16日,顺着农机作业道,直接把拖拉机开到地里,装运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山药的谷城县冷集镇刘洲村农民刘义国高兴地说。
农民收入的增加,国家农机补贴的拉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等利好,让谷城县购买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每年增加大小农机上千台,15000多台农机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农机多了,下田作业却成了难事。”今年2月下旬,谷城县政协委员刘甲林在调研中,听到全国种粮大户,冷集镇上集村农民陈秀国等农机手反映说。
刘甲林在走访农民中进一步了解到,因为没有作业道,机手下田作业时,不得不带上两个自制的铁梯子,为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搭桥修路当“便道”;没有作业道,也让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产生了“损坏庄稼”的矛盾;还给农机安全作业带来隐患,农机作业效益不高。
2月底,刘甲林写出了《关于留足农机作业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建议》。建议关系民生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了谷城县委、政府和县政协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艾文金等批示,要求在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中,给予充分重视;县农业局、各乡镇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区位、资源、自然优势,为农机留下足够的作业道,努力促进农业增产、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真正在“体面”劳动中得到实惠。
民生问题无小事。县农业局在安排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绘制的图纸,把机耕路放在了“关键”位子;验收阶段,同样把机耕路这一环放在了不可或缺的位子,受到村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点赞。
目前,谷城县冷集、庙滩、盛康等农业大镇改造的12万亩低产田全部留足了农机作业道。该县农业局局长许安会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按照政协委员的建议,持续加大农机作业道的建设、维护、加固工作,确保全县万余台农机在田间地头“闹”的更欢实。
(谷城县政协 王轩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