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政协加强培育新型农民的建议,今年全县列入培训的新型农民共计556名,以后逐年增加培训人数和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新的培训内容,以此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2月1日,竹溪县农业局一位负责介绍说。
竹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瓶颈制约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出效益不高,依靠种地获取生活主要来源的农民,大多外出打工谋生,有的甚至是举家外出,导致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但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变,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返乡务劳的农民工逐年增多。在返乡农民队伍中,以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等为主。“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虽然对农业不陌生,但对现代农业还是无所适从。”县政协委员李代胜介绍说,“让农民工愿意回家种地、会种地,彻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
如何培训?培训什么?自2014年3月开始,县政协组织2个专班分别深入到全县15个乡镇,与返乡农民工直接座谈、现场察看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召开了由县农经局、农办等相关参加的“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座谈会”,形成了 “关于如何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建议”调研报告。报告建议:在对农民外出务工技术培训上的问题,要逐步从外出务工技术培训走向职业化农民培训转变;要从输出劳动力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转变;要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向现代农业从业者职业化转变;要从一般种养业技能培训向服务特色产业培训上转变;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训时间,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和实地操作的理论联系方式培训。
“有理有据、操作性强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建议都作出了充分肯定和研究了解决的办法。分管农业副县长并就如何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召开了县农办、农业、林业、水务、畜牧、财政等相关专题协调会,明确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责任。”县政协经济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参加今年首批新型农民培训的人员主要是从茶叶、核桃、魔芋、蔬菜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中遴选出的220名生产经营型、212名专业技能型、120名社会服务型、4名农技推广骨干。培训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课堂理论和实地操作两部分,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现代职业农民队伍,以此推动全县农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竹溪县政协 杜香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