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随着由竹溪县政协起草完成的“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方案”的完成,该县多年来实施的“绿色工程”已由县级工程再次上升到了省级战略。据了解,此方案起草的原因,是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竹溪考察时,对竹溪在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对“绿色竹溪”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竹溪地处秦巴大山深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植被保持原生态,水源、空气、土壤优良,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孕育了诸多珍稀物种。鸡爪黄连、大木漆被冠以“国字”号,魔芋微粉被东南亚称为“东方魔粉”,茶叶和猕猴桃产品均获国际金奖,贡米、贡茶、贡木闻名遐迩,珙桐、红豆杉、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濒危植物“芳踪”频现。1300余种药材植物主要指标多优于国家药典,被我国植物学泰斗吴征隘院士誉为“绿色基因宝库”。同时竹溪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之一,护绿、爱绿,不仅关系到地方生态、地方经济发展,更是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责任。
如何保护绿色资源、守好源头水?2012年以来,竹溪县政协把守绿、护绿作为履职尽责的重头戏,大做“绿”字做文章。先后开展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等专题协商议政会5次。重点围绕保护天然森林资源、巩固退耕还成果、发展林业经济等内容建言献策。尤其是通过视察调研后形成的《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视察报告》、《发挥绿色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圣地》、《关于加快推进“三廊”建设实现“绿满竹溪”的建议》、《关于变林业优势资源为林业经济优势的建议》、《着力构建五大绿色体系 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关于全县生态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等20多篇“绿色”调研报告,全部被县委县政府分别以“领导参考”、“政府参阅件”等方式转发到全县各乡镇和县直部门,要求组织学习思考抓好落实。其中《发挥绿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圣地》等7篇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意见,分别被转化到县委、县政府发展“绿色经济”文件中。
县政协持续不断的建言献策“绿色文章”、县委大力支持绿色发展、县政府极力推进绿色经济的三方配合实施下,竹溪的“绿色工程”已存为鄂西北的一张“绿色名片”。
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县政协委员主动作为,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大森林资源保护 严格监管砍伐加工木材的建议”、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竹溪绿色崛起的建议”、“关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壮大特色产业,助推绿色崛起”等提案60多条,促进了“绿”字号工程顺利实施。
在推进成果转化运落实上,竹溪县政协充分发挥来自社会各政协委员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群众盼富、思富、想富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如68岁的桃源乡杨寺庙村二组村民黎永智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房前屋后栽植了杉树,如今全部长大成材,在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下,毫无条件地搬出了大山。为保护房前的千年古枫香树,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65岁的林农李光新自发地搬到了其它地方。
据了解,在政协的持续推进下,竹溪县的“绿”字文章越做越实、越做越大,境内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6.8%,高出全国平均5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38百分点。2014年,仅林下经济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200多元。绿色生态旅游业已成为竹溪绿色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县政协主席尹熙祥介绍所说,生态是竹溪的特色,也是竹溪的经济发展希望所在。保护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既符合竹溪的实际,也符合农民的愿望,是一个举多得的好路子。
竹溪从2012初提出建设“中国绿谷”,到2013年被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县”大旗,再到今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确认为“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4年时间,竹溪的“绿色文章”从县级工程逐步上升到市级、省级战略,实现了“三级跳”。
(竹溪县政协 杜香平 张卫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