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都市政协副主席裴学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到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开展政协委员“边界行”活动。
杉木坑村是宜都西北方最边远的高山村,这里曾是全省“学大寨”的样板,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成祖德是村里的知名人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48户,总人口1388人。现有耕地2832亩,山林1.7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和油菜。2014年村人平纯收入11018元,是全市十个贫困村之一。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委员们实地走访了五组的部分村民和紧挨着的长阳的一家农户,询问了村民生产生活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到村里吃水、用电及就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下午,委员们以座谈的方式与应邀而来的村民代表、各组组长进行了充分交谈。通过走与谈,我们深刻感受深山的贫困与贫困村民对发展的强烈渴求。总的来说,村民希望政府加大三个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建成小康。
一是零负担解决行路难题。走访得知:行路难仍然是当前村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杉木坑村63公里村级道路,目前仅硬化18公里,硬化率28.6%,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4%)。村民反映:因为道路不通,商贩不愿意来,农民手中的东西变不了钱。目前,市政府在道路计划实施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但因为国家配套资金有限,每硬化一公里道路,村级至少需配套10万元。这对于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贫困村,无疑是件天大的难事。群众期望国家能将贫困村的道路硬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取消地方配套,国家全额投入,确保贫困村民早日同步建成小康。
二是引导共建脱贫致富路。山区不富,非不勤劳,是致富无门。杉木坑村440余户的2000多亩耕地,全靠400多名高龄留守老人负责打里,无一处抛荒。因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传统的农业种植无法给人们带来足够的现金收入,群众纷纷外出谋生。为摆脱贫困状况,村里、乡里都曾想过一些办法、做过一些尝试,如种药材、种蔬菜、种西瓜等,但都没能成功。目前村里基本上没有主导产业,农田以包谷、油菜为主。因为路况不好,生产的东西很难运出去,也少有商贩愿意来收。群众期望: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能够安排懂生产、会经营的专业能人到村,帮助研究确定适合村级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让群众看到家乡田野上的希望。
三是给有抱负的山区群众丰厚的帮扶。因为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我们曾经以为:再贫困的地方也有冒尖的农户。而“贫困村里无榜样”则是我们在实际走访中真实又惊人的发现。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村书记吴祥兵介绍说,杉木坑是一个没有年轻人的村子,也是一个缺乏致富带头人的村子。因为穷、没有经济来源,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力全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有老人与孩子。这里也有漂亮的楼房,但那是人们在外面打工挣钱回来建的。村里缺少立足本地、带头致富的大户能人,没有成功致富的典型,对未来发展,村民们不知应该怎么干,没有方向也缺乏信心。今年,村里有人投资10多万元发展养殖,但地处半高山地区,下山无路,电压不稳,发展困难重重。希望市乡两级能够重点在政策、技术上关注和帮扶一下,让山里面为数不多的有志之士少一些发展障碍,多一份发展的信心。山区群众需要身边成功的典型。
市政协副主席裴学中鼓励村两委班子,要坚定发展信心,用足用好现有的帮扶政策,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要制定任期发展规划,集中精力解决村民用水用电问题。要注重与市场的对接,努力探索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要积极呼吁建言,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宜都市政协 邓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