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大悟县城关镇泉水路社区绿树成荫。新落成的西岳鑫城小区“儿童微乐园”里,彩色滑梯上的孩子们开心玩耍,银铃般的笑声洒满庭院;社区居委会二楼多功能教室里,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唱歌、绘画,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满是专注;午餐后,孩子们在专人照护下安静午休;下午的防溺水安全讲座、心理辅导课、科普小实验更是座无虚席……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社区“爱心托管班”的日常写照。
“以前暑假最愁孩子没人管,现在社区托管班有专业老师照料,我们上班踏实多了!”儿童监护人邵大姐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这个获得群众点赞的民生项目,正是大悟县政协通过一线协商破解儿童关爱难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大悟县政协聚焦助推“城乡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目标,贯通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凝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合力,织密织牢儿童关爱保护网,让每一朵花蕾都能在阳光下绽放。
●一线协商,把会场设在群众家门口
“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不能留死角,小区边角地能不能改成儿童微空间?”“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家门口的关爱阵地,农村闲置校舍能否打造成儿童活动中心?”今年以来,一场场“沾泥土、带露珠”的协商会在社区、乡村学校轮番开展。
在泉水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县政协委员、县直部门负责人、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围坐一堂,面对面协商议事,围绕打造儿童友好活动场所积极想办法、谋实招;在彭店余河学校,政协委员们与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师生家长代表一道,热议如何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空间……截至目前,县政协和各乡镇区委员活动组共开展此类协商活动23场,收集意见建议127条,涵盖儿童活动空间规划建设、儿童托育和健康保障、困境儿童帮扶等内容。这些意见建议被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采纳,推动儿童关爱工作从“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成果转化,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协商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县政协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根据一线协商意见,牵头建立“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清单”闭环机制,切实促进一线协商成果转化落地,让“金点子”结出沉甸甸的“金果子”。
“大悟麦田”串珠成链。县委社会工作部、团县委、县妇联、县民政局等部门整合小区公共用房、农家书屋、社区驿站等资源,打造9个“麦田班”,覆盖12个乡镇,配备图书角、益智玩具区、心理咨询室,开设第二课堂,“麦田班”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快乐大本营”。二郎社区居民说:“以前孩子暑假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大悟麦田’志愿者辅导作业,还能参加兴趣班,孩子开心,我们放心”。
“微改造”点亮民生。县住建局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过程,统筹专项资金对社区边角地、架空层、闲置仓库进行改造。城关镇长征路街社区闲置办公用房被改造成“四点半课堂”,配备专职辅导员,解决双职工家庭“接娃难”问题;泉水路社区利用小区闲置空地建成了“儿童微乐园”,铺设塑胶地面、安装游乐设施,成为孩子们的“家门口乐园”。
●温情守护,“爱心妈妈”架起连心桥
“爱心妈妈来了!”7月23日,县政协副主席李进走进结对的刘同学家中,孩子又蹦又跳地欢呼道。这温馨一幕,是县政协开展“双服务”活动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大悟县59名省、市、县女政协委员化身“爱心妈妈”,与59名留守、困境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按照“五个一”标准(每月一次电话问候、每季度一次心理辅导、每半年一次家访、每年实现一个微心愿、全程跟踪学业发展)提供精准关爱。
今年暑期,“爱心妈妈”们集中开展防溺水宣传、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行动,累计捐赠学习用品、体育器材价值3.1万元,发放防溺水手册100余份。
“‘爱心妈妈’不仅给我买了新书包,还教我唱歌,我现在敢主动上台表演节目了!”11岁的留守儿童余同学开心地说道。
从政策制定到设施建设,从情感关爱到服务升级,县政协用“一线协商”的“金钥匙”打开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一扇门。
“守护少年儿童成长,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县政协主席刘圣堂说,下一步,县政协将持续深化一线协商和委员“双服务”活动,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各领域,积极打造少年儿童成长幸福空间,让每一朵花蕾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大悟县政协 郑广忠 刘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