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十堰市层林尽染。在茅箭区大川镇的五卡路边,千年银杏树下游客络绎不绝,路旁的猕猴桃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收。“多亏了陈萍委员的提案,以前五卡路坡陡弯急道窄,如今柏油路面宽阔平坦,游客打卡、村民采收都方便多了!”村支书张国宇的感慨,成为十堰市政协以“微提案”破解民生“大难题”的生动缩影。
“提案既要紧跟中心工作,更要贴近基层群众,把民生痛点变成履职靶点。”十堰市政协副主席刘庆涛在提案征集座谈会上的话,道出了“微提案”的价值内核。
为确保提案质量,市政协从源头入手,强化培育引导,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推动委员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精准调研。立案审查环节坚持关口前移,实行预审把关,对调研不深、建议不实的提案及时退回完善,确保每件提案“提在点子上、落在急需处”。
背街小巷治理、社会公厕开放、农村垃圾清运、老旧小区改造……一批批带着烟火气的“微提案”,从停车难、上楼难、养老难、看病难等具体问题中产生。这些提案没有宏大叙事,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政协履职与民生期盼同频共振。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许多居民的迫切期盼,但面临意见统一难、费用分摊难等难题。杜伯雨委员的相关提案被列为2025年重点督办“微提案”。
为推动问题解决,市政协两次组织实地调研督办,并邀请相关部门走进湖北医药学院老教授李春华家中。“在这里住了25年,年纪大了上下楼越来越吃力,但楼里多是老年人,没人张罗。”面对老人诉求,部门当场承诺积极协助推进,并探索更务实的加梯办法。一周后,单元加梯意愿征询完成;两周后,初步方案出炉。老人的“电梯梦”加速照进现实。
这样的场景在十堰已成常态。从社区慢病管理到公交出行优化,政协身影活跃在“微提案”办理一线,搭建提办双方沟通桥梁。办理监督会上,部门回应实实在在:“针对小区堵车问题,已在相关路口安装信号控制系统”“为缓解停车难,全市19条道路实行晚八早七限时停车”……坦诚沟通、务实回应,让协商议事更有温度力度。
推动提案从“纸面”落到“地面”,是十堰市政协的不懈追求。市政协连续4年将民生“微提案”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创新开展提案征集座谈、办理监督视察,举办“民意连心桥”宣传活动,建立提案转化检察建议机制,实行提案与办理质量双向评价,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
如今,“微提案”成效遍及十堰城乡:440个联网停车场、20万余个泊位缓解“停车难”;优化升级的公交网络和为32家企业、20所学校定制的公交服务,让出行更便捷;多元化养老服务方案陆续出台,200余名专家进驻121个基层医疗机构,“15分钟医养服务圈”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政协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市政协主席蔡贤忠表示,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政协“履职清单”,让“微提案”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重要载体,让群众真切感受“政协很近、委员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