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加强青少年教育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日,在湖北省政协召开的“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民主监督协商会上,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成为省政协委员们关注建言的焦点。
为准备此次民主监督协商会议建言,省政协委员、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静专门进行了调研。“在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少年通过VR设备模拟‘参与’襄阳战役;樊城区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模式,建立‘阵地﹢’‘师资﹢’‘课程﹢’三维体系,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初心课堂’……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有了很大创新。”陈静说,“同时我也看到,目前尚未完全建立省级‘县域统筹’模式,红色教育资源缺乏链式整合,跨域协同困难;课程实践转化不足,评估工具缺位;专职思政教师短缺,农村师资薄弱,数字平台功能开发推进困难。”
陈静建议,实施“荆楚红链”工程,破解资源整合困局;打造“成长坐标系”,重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政校生”三方联动,建立三维考评标准;启动“红烛先锋”计划,锻造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数智红芯”平台,激活多样云端教学动能。
“红色文化体验深度不足,技术应用滞后,导致青少年表示‘内容枯燥,参与感弱’。”省政协委员、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胡芬建议,产业融合,科技创意赋能,打造“红色﹢”共生经济生态,构建沉浸式体验新场景。与此同时,胡芬认为,要通过青年参与重构红色叙事话语体系,将虚拟偶像与潮流嫁接,以创客计划激活内容生产,建设青年创作生态,扶持学生开发沉浸式剧目,制作短剧。
提及“红色﹢”经济生态,省政协委员、湖北水务集团副总经理张勤认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勤建议,以数字技术建设“湖北红色数据库”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开发让品牌IP活起来,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品牌,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如红色研学游、亲子游、主题游等,聚焦新媒体宣传讲好品牌故事;鼓励本地数字创意企业,开发以湖北红色历史为背景的数字游戏、动漫作品,通过红色数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