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商活动 >2023年度

为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献计出力
——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建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023-10-11 08:09:25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惠民+”融合赋能路径,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城乡全覆盖的文化惠民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省委高度重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初将此课题列入省政协年度协商计划。10月10日上午,省政协召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月度专题协商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文化惠民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研究分析问题短板,提出意见建议,助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


会前,省政协办公厅、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各民主党派、市州县政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部门情况介绍,组织网络问卷调查,撰写提交54篇调研报告,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3e907aefb86ab8eaac4f5f015896f62.jpg

5a6bf5c0bb036c1decca8af5cc78a96.jpg

会上,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等部门书面通报相关情况。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斌武作主题发言。省政协委员惠小勇,省政协委员王丹青代表民建省委会,省政协委员刘艺新,省政协委员上官莉娜代表九三学社省委会,省政协常委冀少峰,省政协委员黄国斌,省社科院副院长邓为,省政协委员余丹,省政协委员郭鹏代表民盟省委会,省政协委员程丞作协商发言。省政协委员蔡国斌、杨娟现场提问,与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互动交流。省政府副秘书长周勇听取发言并作回应。


cfe820e80503a416be1e1834278c7d0.jpg

摆放在会场外的文化惠民展台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文化品牌打造

委员们建议,要全方位打造“极目楚天·钟情湖北”文旅总品牌,策划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发布专题宣传片,高层次、多维度展示湖北人文地理和文旅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高频次、多渠道推广推介湖北。


委员们提出,要打造湖北长江文化品牌,高规格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布局、打造一批长江主题展示区域,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争取长江国家博物馆落地武汉;规划世界性文旅品牌,高起点建设湖北长江国际黄金文化旅游带,以长江三峡为轴心打造“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西陵峡),打造湖北沿江生态经济和文化廊道;高层次举办“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举起“长江文明”大旗。


要高度重视打造地方子品牌。委员们说,应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的文旅新格局;构建品牌授权使用、市场化运作和宣传架构,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推广机制;稳步做好文创、演艺等品牌培育工作,精选各市州精品公共文化产品节目,组织专题化、系列化展演活动。


推进文旅融合,加大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

委员们提出,要深化文化遗存、遗址保护开发,筹建楚国博物馆、楚简博物馆,完整呈现楚国文化文脉和精髓;在省级层面推进石家河、屈家岭古遗址公园建设,高标准打造宜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和黄冈“东坡文化节”。


围绕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们建议,要筹建湖北省非遗博物馆、湖北省戏曲博物馆,强力打造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组织非遗“六进”,打造“非遗+创意”传播模式。在武汉吉庆街、户部巷等文化老街,打造“实景式非遗商业街区”。


就强化书画资源整合利用,委员们建议,要集中力量培育打造“长江画派”,定期举办“长江画派”展;通过馆校合作教育、“美育+文旅研学”项目、跨界合作公教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荆楚特色书画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创新业态模式,引领公共文化消费

委员们希望,积极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展现荆风楚韵的代表性文艺精品;结合荆楚大地近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先行区建设等重大实践,创作一批宣扬伟大抗疫精神、记录脱贫攻坚伟业、反映荆楚时代气息的精品。


委员们聚焦引爆特色文化消费点提出,要打造“襄阳唐城景区”等高质量文旅品牌;整合江滩公园、武汉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晴川阁和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景区,以长江为主轴打造世界级江汉朝宗核心景观区;创新“演艺+”旅游产品,推出“演艺+老字号+餐饮+商业”模式,展现湖北独特魅力。


就培育新消费业态,委员们说,要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搭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消费创新升级。如在黄鹤楼景区再现国产动画《长安三万里》场景;运用“5G+AI”技术,在“湖北文旅公服云”等APP中推出联动产品“千古江山”,用动画形式传达诗的内涵。


围绕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委员们建议,统筹推进博物馆发展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设计创作通用标识,把长江文化、荆楚文化、大漆文化、青铜文化等元素融汇贯通,自主设计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吸引读者体验、消费。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加快发展文化新技术,突出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引进全国知名网络文化企业落户并设立研发中心;运用“互联网+”,激活文物、遗迹等传统文物“云端”新价值;开发、丰富各类“3D展示”“云端游”“智慧体验”等,委员们如是说。


委员们还就推进数字文化资源标准化提出建议,认为要进一步规范、统一现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网络标准,加强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非遗展示馆等标准化建设;统一数字资源采编发协作体系标准,构建地域化、专题化、个性化的综合性文化资源目录,以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使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利用更加便捷。


围绕推动“湖北文旅公服云”集约化建设,委员们认为,要统筹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迭代升级“湖北文旅公服云”一站式服务平台;围绕数字资源生产展示和数字化服务,完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实现一体化、集约式运作,使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坚持面向基层,优化“文化下乡”服务

如何深化供需对接?委员们建议,基于群众需求建立演出团队及演出节目信息资源库,形成“菜单”供群众“点单”;依托“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等平台引导创作更多贴近基层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转型升级;通过“云课堂”“云上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方式,实现供需双向发力。


紧扣如何建强文化阵地,委员们提出,要支持社会力量以捐助设施、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文化、健康、体育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因村而异建设村史馆、百姓大舞台、文化走廊等群众文化阵地。


强化“人”“财”保障,夯实文化惠民硬支撑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委员们建议,应放宽文化机构招聘自主权,试行“特长特招”等;推进政校企合作、产教学融合的文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靶向式育才”;将网络大V、广告界精英、文化达人等纳入县域文创人才储备库;培养一批“文化创新团队”“文艺带头人”,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发展民间文艺团队;解决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实际问题。


委员们还就如何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建言献策,希望能够设置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构建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推出文化惠民工程“政策大礼包”,健全文创产品发展激励机制;构建文化惠民驱动文化产业的良好格局,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摄影:杨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