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小知识

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

2016-12-08 08:30:55  
字体大小:【

    党内互称“同志”就是一种规矩

 

    “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全党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领导干部对党员不能颐指气使,党员对领导干部不能阿谀奉承”。

 

    曾几何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同志”二字具有多么深切的亲近感。在建党初期,全国仅有50多位“同志”,却托起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和抗日时期的敌占区,党的地下工作者每当遇到自己的“同志”时,不是热血涌心头倍增革命力量,就是愿为革命事业和“同志”安全而舍身忘己;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身得解放的农民朋友,不论姓甚名谁,往往都把党和人民政府派去为群众谋福利的工作干部统称为“同志”。一声“同志”的称呼体现的是官兵的一致,上下级的平等,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情谊与鱼水关系。

 

    称谓的变化,看似小事,实为理想观念的大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使用是思想观念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外化,是文化内涵的渗透,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在我国,同志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四》。书载:“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见同志者其前提是“同德”和“同心”。汉语中的“同志”之义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后来被移植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借用汉文化的“同志”二字来翻译comrade(其狭义解释是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广义解释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理想或为共同事业而奋斗的人)这个英语单词。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许多团体,如“保路同志会”、“兴中会”、“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党,其内部成员间都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当时革命事业的期盼,也反映了他对革命阵营内部平等人际关系的定性。

 

    既继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遗志,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党的筹备阶段还是在党成立以后,对于体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志向和相互平等关爱的“同志”一词情有独钟。早在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中就已经使用了“同志”这一称谓。在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就明确提出“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或与外国共产党和工人组织之间,就越来越多地互称同志了。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同志已成了我们革命队伍中战友的代名词。这种革命队伍中的同志情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继承和弘扬。那时候,“同志”这个称呼遍布,成了党内及全国同胞间最为亲切和尊敬的称呼。随着政权建设的推进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治国执政的需要,各类机构中负有责任的官职增多,从而使一部分人乐于以官名代替“同志”的称谓。1959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现在党内的文件中出现了对他以职务相称的现象,这本来是大家出于对他的尊敬而为的。但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妥。为此,他在给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信中就提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互称“同志”。认为这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的需要。1978年12月22日,在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上,党中央再次强调“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由此可见,在志同道合的中国共产党党内互称“同志”,既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更是在执行党的重要规矩。

 

    叫“同志”是一项配套的思想工程

 

    称谓的使用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必须正本清源,继承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意涵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作风。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综合配套的思想工程,既不能等闲视之,又不能操之过急,而要贯穿在从严治党的整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明确并践行如下三点是显得犹为重要的:

 

    (一)要明确和践行“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雄文的问世,到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其最终结论都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观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天职。一旦人民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切不可作出“轻如鸿毛”的草率决定,而要有“重于泰山”的责任担当。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有着理想和信仰的共产主义追求者和当前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是必然会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和根本依靠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大众给的。离开了人民群众,你当再大的官,你再有本事,也是白丁一个,毫无用处。回归到共产党的本源,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和根基,就像俄罗斯寓言中所说,人离开了大地母亲必将一事无成。去掉任何的精神污染,摆正共产党员的位置,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大家都没有“特殊”的资本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认党员之间,党和群众之间的平等地位。一声“同志”就会显得格外亲切和真诚。

 

    (二)要明确和践行“规矩”意识。规和矩,其本意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后被引申为规则、礼法。我们共产党人的“规矩”是什么?我认为有三:一是国法,二是党纪,三是道德。国法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对共产党员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党纪是严于国法的,因为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员,自然需要高标准要求。无论是国法还是党纪都是有形的规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还必须让国法党纪内化于心,这是共产党员的道德。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只畏惧外界的法与纪,而缺少慎独的自觉性,那么一旦遇到外压减弱时,势必会自觉不自觉地走向歪路或邪路。只有把国法党纪与党的理想追求相结合,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意志,才能产生由衷的“同志”般的平等身份和生死与共的真诚友谊。

 

    (三)要明确和践行“无私”意识。无私即大公。资产阶级民主义革命者孙中山先生就是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的,更何况是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归结为一个“公”字。《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要求广大党员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综观天下各类矛盾斗争,其本质都是利益之争。为了一己私利,有的人喜欢居高临下,称老大,有的人则不顾一切往上爬;有的人爱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有的人搞亲亲疏疏闹小团体,这种把党内关系庸俗化的不正之风,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后抓出的“大老虎”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人就是生长在我们党内的毒瘤、腐败分子中的典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

 

    共产党员如果被私心迷住心窍,便会掉入腐败的“污染源”,碰触到廉政的高压线,从而使党内的人际关系变味。只有回归到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健康理念,才能使自己驶上新长征的正确快车道,才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增强抗腐蚀的体质,才能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干部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起党内民主的良好风气。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必定会回归传统,建立起“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从而使党更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阔步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陈昆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