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研究

自觉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

2025-10-15 10:24:56   来源:《湖北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尔肯江·吐拉洪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十个坚持”之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旨归,深入探讨“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有根有源


(一)“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理论渊源上,人民政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人民政协提供了“团结谁”的基本指向。人民政协要“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汇聚起实现人民利益、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人民政协提供了“为了谁”的价值指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人民政协提供了“谁作主”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政权的人民性,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人民立场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谁、为了谁、谁作主等根本性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政协事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协篇。


(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文化含蕴。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政治文化为“人民政协为人民”提供了本土化理论滋养。天下为公、求同存异、民为邦本等政治智慧是“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深层次文化基因。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家国同构的价值追求,《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图景,主张“天下”的共有、共享、共治,深刻塑造着中国人对公共事务的认知范式。人民政协通过多元主体协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传承了天下为公的治理理想。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具有尚和合特征,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注重不同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间的协调与共处、沟通与互补。人民政协通过制度化的协商议政实践,践行了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都意在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政协通过汇聚民意、协调利益,延续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


(三)“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演进历程。人民政协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相连,从实现民族独立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政协工作始终围绕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而展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催生了人民政协。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倡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得到广泛响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胜利召开,662名代表涵盖46个参加单位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各界人士在协商下共同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及基本政策,体现了人民意志的凝聚。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政协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新中国时期,通过协商国是、支持抗美援朝、推动土地改革等,助力巩固政权与恢复经济,在团结各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进入新时期,在促进市场经济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贡献显著。新时代人民政协更加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领域建言献策,广泛凝心聚力,把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汇聚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人民政协70余年的发展史,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将不同阶层、民族、信仰的力量整合到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革命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未来仍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制度逻辑


(一)“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深厚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制度设计中,构建起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国家机构组织制度等重要政治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这一套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的本质就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宪法层面确立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选举民主的方式,体现和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民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选举和投票方式行使权利的同时,又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充分协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人民政协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之中,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有序的政治协商,实现了多党合作。同时,通过界别设置、委员安排等途径,加强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有效衔接。基层政协组织根据形势发展,积极参与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结合实际丰富协商内容,拓展协商范围,有效促进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创造性延伸。


(二)“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成熟定型的制度环境。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通过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建立和拓宽协商民主渠道,完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从而保障不同群体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广泛参与,进一步释放了协商民主整体效能,为“人民政协为人民”提供了完备制度环境和条件。按照《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要求,将政协协商纳入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工作体系,推动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有效衔接。从制度上看,人民政协开展政治协商,实现了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可以有效发扬民主、凝聚共识、集思广益,从制度上确保协商民主始终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从实践上看,政协组织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将涉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纳入协商,既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又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将社会各界纳入协商主体,明确协商活动的筹备、开展与保障机制,形成的重要协商成果报送党委,建立“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有力推动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落实落地。


(三)“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科学管用的制度载体。人民政协因其专门协商机构定位、界别委员构成的特点等优势,形成了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有效实践载体。在性质定位上,2023年3月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作出最新概括,要求人民政协把准职能定位,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实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组织构成上,界别是人民政协制度中颇具特色的设计,对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深远意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界别设置,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治整合网络,既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又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代表人士的利益表达。这种“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架构,使人民政协能够超越单一利益局限,成为整合多元利益、凝聚社会共识的平台,让不同群体的诉求在政治体系中得到充分表达,确保“人民政协为人民”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撑。在协商格局上,人民政协通过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远程协商会等为常态,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为日常渠道的协商议政格局,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多元诉求,促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三、“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实践路径


一要树牢“为民”宗旨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要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紧扣中心大局,发挥职能优势。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协商议政活动,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各领域改革部署的重点任务,精心选定协商议题,提高协商质效,以高质量协商助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团结引导群众,广泛凝心聚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泛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二要完善“为民”机制平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对新时代更好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在业已形成的进行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工作规范、形式渠道、机制程序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拓展协商平台。协商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搭建多渠道的协商议政平台,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聚焦民之关切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使政协协商成果更贴合群众需求。提高协商成效。倡导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引导各方在有序的碰撞、交锋、磨合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多做宣传政策、释疑增信、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政协协商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比如,湖北省政协自2019年4月开展一线协商工作以来,各市县政协结合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仅2024年,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就深入群众开展协商活动近7800场次,助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9500多个。


三要强化“为民”责任担当。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也是实现“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主体,要把“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履职要求与“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价值追求深度融合,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加强政治历练厚植为民情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常态化开展政治学习,提升政协委员对自身职责定位与责任使命的认知。牢记为民初心,增强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具体实践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为民本领。通过调查研究、协商议政、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具体履职实践,深入调研真切感知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状况、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和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综合运用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履职方式,把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委员“履职清单”,提高为民实效。加强界别工作彰显为民担当。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深入界别群众开展政策宣讲、帮扶解困、走访慰问等服务,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近年来,湖北省政协积极探索,先后围绕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深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强化委员履职管理等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持续组织开展“政协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构建闭环保障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质量,扩大了委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