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要会议 >常委会会议 >省政协十一届二十次常委会会议

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保护城市内湖 共建美丽家园

——省政协十一届二十次常委会议综述

2017-11-10 09:16:28  
字体大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强调“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报告还就“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安排部署:“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强调“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


    8日,心里揣着十九大报告,十一届省政协常委步入常委会会议会场。


    这是省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就“保护城市内湖 共建美丽家园”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两天的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佳义作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辅导报告,是一次深刻生动的政治辅导;省政府副省长曹广晶就保护城市内湖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解答省政协常委叶青和省政协委员杨劭、钟汉华、罗敬东的提问,为大家知情明政提供了权威信息。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联系政协工作和本职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相互交流、议政建言。


    常委们一致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常委们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十九大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相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凝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常委们说,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人民政协新的更大使命,为政协事业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我们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逐字逐句学,由点及面学,反反复复学,结合实际学,切实学深悟透,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工作、生活和事业发展中。


    常委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保护城市内湖 共建美丽家园”议题与十九大报告的精神高度契合,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体现了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


    常委们听取情况通报后认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泊保护工作,把湖泊水网连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四水共治”战略的重要抓手,城市内湖水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他们也指出,一些湖泊水质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及“湖长制”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


    常委们说,我省现有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城市内湖103个,水面总面积206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5个,1平方公里以下的有78个。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之一。


    常委们建议,一定要坚定地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把城市内湖保护放在压倒性地位,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常委会会议落下了帷幕,与会同志的建言仍余音绕梁。现摘要刊发如下。



    

    为湖泊岸线保护与执法装上科技“慧眼”


    李长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



    湖滨带(湖岸)是湖泊功能发挥和湖泊保护的关键带。我省城市湖泊污染严重,湖岸管理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湖泊岸带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具体建议如下:


    撤围撤堤,对全省城中湖实施“三线一路”规划,即:蓝线——湖泊水域保护线,绿线——环湖绿化控制线,灰线——环湖建设控制线,环湖路分为“环湖车行路”和“环湖步行路”,其划定要坚持科学,执行要强调刚性。


    立法保护湖岸,坚持多目标湖岸治理,实施分区保护。坚持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的“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划分岸线保护区、岸线生态保育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主要是景观、文化)区。


    动员全民参与湖岸保护。将湖泊管理与保护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纳入省直部门、市州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采用高科技手段,为湖泊岸线保护与执法装上科技“慧眼”。运用高科技手段监测湖泊岸线,实现监测全覆盖:应用高清遥感信息对所有湖泊岸带三线进行定时执法监测;对于岸线保护区和敏感岸带使用无人机监测,重点保护岸段进行视频监控。

 



    实施水网连通 增强城中湖活力


    干小明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代表武汉市政协发言



    湖泊水网连通综合性、系统性、配套性很强,需要在省级层面、流域层面整体研究、统筹实施、合力推进。具体建议:


    制定《湖北省湖泊保护和水网连通工作中长期规划》和“行动计划”,科学确定湖泊水网连通的目标、思路、重点工作和项目。加快编制沿湖土地开发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湖泊水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督促指导各市编制完善相应的湖泊水网连通规划体系,明确湖泊水网连通的具体内容、工作职责、时间进度等。加快编制我省湖泊水网连通工程的技术导则和操作规范,明确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形成湖泊水网连通的技术集成。


    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湖长工作体系,保障湖泊健康;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湖泊流域水质保护;加强湖泊水产养殖退养、沿湖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的生态补偿。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加大对重点湖泊的水网连通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以PPP模式为主的社会化筹融资模式,支持省市属金融机构推出符合湖泊工程项目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加快制定《湖北省湖泊水系管理条例》,明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的法律责任,以及保护范围、水质标准、管理体制等,同时强化执法力量。

 



    加强生态修复 提高城中湖自净能力


    于丹 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生态站站长,教授、博导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武汉大学梁子湖生态站对武汉市及相邻市县的88个湖泊,包括31个中心城区湖泊和57个新城区湖泊的水质、藻类、水体理化因子和水生植被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城市湖泊的现状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乡土物种面积缩小,外来物种分布范围广,水体自净能力变差。为此建议:


    消除外来入侵植物,为乡土水生植被恢复提供空间。凤眼莲无性繁殖极为迅速,扩展速度快,人工打捞是最为快速并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宣传,增强外来入侵物种防范意识;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外来入侵物种大规模清除;以“河湖长制”为依托,责任到人,包产到街道社区,着力清除外来入侵水生植物。


    建议恢复乡土种水生植物群落,这是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治本之策。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生态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恢复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先锋群落。广泛调研,科学选择乡土物种;一湖一策,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物种,在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后的区域迅速种植乡土物种;科学配置景观,形成“水下森林”和“水下草原”,与沿岸带景观相得益彰,实现水质健康和景观优美双保证。

 



    修复内湖湿地系统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林颖 省政协委员,代表省台盟发言



    城市内湖湿地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城市内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湖的数量不断减少,内湖湿地的面积持续萎缩,严重制约了城市生态建设、发展。建议:


    加强规划控制,将内湖湿地划入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将内湖湿地系统修复纳入城市生态建设中。


    完善湿地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制度,制定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提高破坏和征占用湿地成本。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建设生态缓冲带,减缓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对湿地系统的影响。


    重建水生植被。结合城市内湖湿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湿地水生植被重建工程,科学研究和选择水生物种,重新构建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得到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景观。


    加强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建立健全内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和生态跟踪监测机制,根据城市湿地的起始底线,开展生态环境跟踪监测,记录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情况,将现代化3S技术用于动态监测,建立城市湿地信息系统和台账,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情况合理、科学、及时地制定保护措施。

 



    健全城市内湖湖长制 加强责任体系建设


    郑军 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省民革、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



    针对千湖之省的实际情况,湖北率先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河湖长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及法律法规的滞后等原因,在河湖长制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城市内湖保护的效果,建议如下:


    建立长效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已有的管理机构与行政职能,比照相关模式建立河湖长制办公室。


    让河湖长制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尽快修订《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湖北省河湖长制工作规定》或类似法律法规,强调城市内湖的地位与作用,赋予河湖长清晰的权利和职责,明确河湖长制办公室的法律地位,明确各涉河湖相关部门的职责。


    全面推进“一湖一档”“一湖一策”“一湖一规”和“一湖一景”的管理体系,组织测定现状湖泊水域岸线,严格河湖长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奖惩制度,将城市内湖考核结果直接与奖惩任免、年终考核等挂钩。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级政府建立城市内湖治理保护基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城市内湖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精准施策 挖掘城市内湖文化内涵


    陈锋 省政协常委,代表省九三学社、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



    内湖是城市的窗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以内湖显灵性,以文化论输赢。城市内湖文化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独特作用。如何挖掘城市内湖文化内涵,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议如下:


    按照“一湖一策”方针,实施“一湖一品”工程,以最优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最高效的观光交通体系、最精华的历史文化场所、最民俗的“舌尖上的中国”、最宜人的休闲体验景观、最多元的产业职能核心,合并形成城市内湖旅游景观核心,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


    按照“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发展思路,挖掘文化元素,实施城市沿湖设施文化植入工程。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恢复历史街区业态,再现老字号、古商铺。整合文化创意类项目,实现“一湖一城一文化”。


    在城市内湖附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集中展示民间风俗、民间技艺、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小吃、传统医药等宝贵的非遗产品。打造电影、节庆、赛事等活动,开发龙舟赛、文化节、书法节、赛诗会等节庆赛事活动,以岸为舞台、以湖为实景,精心策划,宣传造势,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打造美丽磁湖 提升城市品位


    杨晓梅 省政协委员,代表省致公党、黄石市政协发言



    磁湖(含青山湖、青港湖)是黄石城区中心湖泊,也是黄石的城市“名片”,为这座老工业城市增添了灵秀,也涵养了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近年来,黄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在磁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


    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磁湖保护、治理和建设全过程,探索“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约束,将城市功能和磁湖流域环境相互渗透融合,走城湖共生绿色发展之路。

 

    以省级磁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争创国家级为目标,加速实施提档升级工程。


    以大数据为抓手,以“五水共治”为平台,制定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编制资源目录,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建立从市到村四级共同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一套班子管总、一支队伍执法、一本规范指导、一条红线约束、一个平台融资”的管理模式。


    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区共建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投入支持,加快调整、报批亚行贷款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有关磁湖子项目,完善湖泊保护绩效评价办法。

 



    推进智慧水务 打造数字化“四水共治”


    刘嗣元 省政协常委,代表省民建发言



    武汉城市内湖保护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责任人、保护主体、保护手段等方面正逐步完善。但是,在技术手段和水平上存在明显的短板。现就如何推进智慧水务、打造数字化“四水共治”提出建议:


    打造“最强大脑”,做好科学治水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中枢,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力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助力“成长发育”,做好智慧水务的基础工作。结合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建设工作,依托数字化水务地理信息系统(DWGIS),绘制数字化、图像化、场景化的智慧水务基础图表,打造政府决策“数据库”。


    塑造“知觉系统”,做好智慧水务的示范试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现有试点基础上,全面导入智慧水务,建设水务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实现“智慧海绵一张图”,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复制,改变信息“孤岛”现象,破解部门间重复建设、难协调等问题。


    优化“感觉系统”,做好物联网与传感器的融合,全面建设水务数字化传感器系统,建设排涝泵站智慧管理系统等。


    促进“茁壮成长”,搞好专业培训与全民宣传,开发专用的手机APP,吹响全民治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