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林彪座机”副驾驶员谈

2014-09-15 21:46:03  
字体大小:【


    如今,人们都知道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时,可以从飞机的黑匣子上寻找原因。所以,关心“9·13”事件的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彪叛逃座机上的黑匣子。事件已过去31个年头了,256号飞机的黑匣子在什么地方?当时三叉戟黑匣子的技术性能如何?破译黑匣子上的数据有什么作用等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作为当年林彪叛逃座机机组副驾驶,虽亲身经历了林彪从北京调机山海关及山海关现场仓皇出逃的过程,只是由于我和其他四名机组人员没有登上飞机,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被命运之手从生与死的边沿上拉了回来,可怜机组中的四位战友惨死在异国他乡,成了林彪的殉葬品。

    这些年来,我比谁都关心有关“9·13”事件中三叉戟256机的一切信息,也正在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用专机飞行业务的内在规律及科学的观点,对256飞机的飞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尽可能接近客观实际的结论。现就256飞机黑匣子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对飞机黑匣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渐有所了解。这个过程与我国民航航空事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分不开。

    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观念的改变,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把飞机当做经常的交通工具,空中往来已经成为习惯,为了乘机安全,开始普遍关心与飞行安全有着直接关系的黑匣子。如今当人们从电视新闻报道中得知飞机失事的消息时,都知道寻找飞机黑匣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大概知道飞机黑匣子的作用是什么。其实,人们认识黑匣子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除了工作岗位与飞机有直接关系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黑匣子为何物。

    英制三叉戟256号飞机,是我国1970年初首批从国外引进的四架三叉戟中的一架。当时,由于我国与英国之间还没有贸易往来,这四架三叉戟飞机还是经过巴基斯坦共和国引进的,属于在巴基斯坦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二手飞机。256号是四架飞机中最新的一架,是1971年初,我同巴基斯坦飞行教员试飞12000米的高空性能之后接回北京的。林彪座机机组的成员,都是首批在广州白云机场改飞的三叉戟飞机。当时,担任改装的各行业的教员一律由巴基斯坦人员担任。对巴方教员讲解黑匣子这一课的情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作为新型飞机的新设备,自己身为飞行员,在思想上特别注意它们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当教员讲到黑匣子的使用方法时,除了讲解它的基本性能外,在如何使用黑匣子的问题上,竟什么都没有讲,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只要飞机发动机在工作的情况下,黑匣子就会自动打开,在飞机驾驶舱内,没有任何开关可以控制黑匣子的工作。讲到此,巴方教员略停顿片刻,接着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要想使黑匣子停止工作,只有一个办法,谁能回答?”我还没有等课堂上的空军翻译官将这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抢先向教员用手做了个“拔”的手势,因为,我这个半瓶子醋的英语水平,已经在翻译之前听懂了教员的提问。当教员理解了我的意思后,先是笑着连声说了几声“Yes”,接着又连声说了几个“No”。意思是说,我的回答是对的,空中只有拔掉黑匣子的保险丝,才能阻止黑匣子的工作。但是,又告诫大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飞行中都不能用拔保险丝的办法终止黑匣子的工作。只要飞机上有电源,黑匣子就会自动工作,就是在所有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只要备份电源存在,也可以正常运转。可以看出,飞机设计师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保证黑匣子经常处于可靠的工作状态,防止飞行员们因工作疏忽,忘记打开黑匣子开关,所以,干脆不在驾驶舱内设置控制开关。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听课中的印象之外,在平时的飞行中,黑匣子就像办公大楼走廊尽头墙上挂的灭火瓶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久而久之,黑匣子成了飞行员头脑中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大楼失火时才想到灭火瓶一样,一旦飞机失事后,寻找事故原因时才想到黑匣子。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飞行员们对黑匣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黑匣子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据国外的观点,认为黑匣子是在特殊情况下用来为飞行员说话的,在电机突然失事时,由于机毁人亡,已无法证明是机械故障还是飞行员操纵中的错误,如果是机械原因,已经死去的飞行员就可以从航空公司那里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从飞行员的利益出发,黑匣子能否正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当时的年代从思想教育的指导方针是突出政治,思想领先,把个人利益很容易当成患得患失的消极思想一起受到批判。尤其是对于一名人民空军的飞行员来说,从献身祖国的飞行事业那一天起,就已经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除了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搞好飞行,千方百计保证飞行安全之外,在头脑中根本不去想,一旦飞机出事,凭黑匣子的记录证明,能为自己的亲人争到多少补偿,再说,也没有听说在已经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有一例是根据黑匣子的记录为依据,为飞行员弄个什么说法的。这方面的善后工作都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与黑匣子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根据当时飞行员们对黑匣子的态度,256飞机黑匣子的工作情况是否良好,已经失去了空勤组人员的监督。我本人在飞三叉戟飞机的日子里,就没有主动向地勤维护人员询问过黑匣子的工作情况,连想看一看黑匣子外观的好奇心都没有,每天都在研究与飞行驾驶技术有关的课题,忽略了只有在万一的情况下才用得着的设备——黑匣子。

    但是,我说飞行员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不等于所有的人都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作为飞机上的特种设备之一,地勤保证人员中按岗位分工,负责维护包括黑匣子在内那些特种设备者,肯定会不时关注黑匣子的工作情况。所谓不时关注,是因为黑匣子不像飞机的发动机那样,只要飞行,就得当天检查。有时,即使有一段时间不飞行,也要定时检查。发动机上的重要附件,不但定时检查,而且,用到一定时间,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时,必须淘汰换上新的。但是,对于黑匣子就不是如此,只要它在正常工作,就不会更换,或者只更换部分零件。因为,黑匣子确实是一件经常工作但又不容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再说,黑匣子的暂时故障,也不会影响到飞行安全,这一点对负责维护它的地勤人员来说,也是容易在思想上产生麻痹的原因所在。三叉戟256号飞机的黑匣子所处的被呵护的情况也应如此。不同的是,256号作为重要专机,其黑匣子的工作状况,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1971年7月份刚从巴基斯坦飞来,我们的飞行员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不等于巴方的飞行员也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

    黑匣子又名飞机事故记录器,其主要性能是记录飞机的飞行状态及空中、空地通话情况。黑匣子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叫飞行数据记录器:另一个叫语音(或舱音)记录器。飞机黑匣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度大,抗摔打,抗燃烧。在飞机因各种原因坠毁并燃烧的情况下,也能将录取的有关数据保存下来。但也有个别因飞机失事爆炸强度过大受损而不能提供数据的;一次发生在温州地区—架苏制图—154飞机的空难事故中,坠落中与地面撞击强度太大,俄罗斯专家最终没有能够获得黑匣子上的数据。无论是飞行数据记录器或是语音记录器,都是采用特殊的的材料和特殊的方法将要录取的数据转成某种信号保存下来的,然后,再通过专用设备将空中录取的信息译成所需要的内容。三叉戟256飞机的事故记录器是用钢丝或铜带作为录制材料录取信号的。随着现代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黑匣子的性能不断提高,运用高科技的成分逐渐增加。有的黑匣子不仅在夜间可以发光,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能发出脉冲信号,这些都有助于在坠毁现场比较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快地找到它。

    找到黑匣子后,在获得其录取信息的过程中,原则上要由制造飞机的专家才能进行,“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录制信息的编码是经过加密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也可以自己解密,因为在购买飞机的时候,一并将黑匣子的密码买了过来。

    林彪座机256号的黑匣子中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是直径约15厘米的圆球状物体,像一个金属制造的小西瓜,安装在飞机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内。用金属制成圆球状的外型有利于抵抗外来的压力及摔打。安装在飞机尾部的根据在于,纵观历来失事的飞机,其尾部的损坏程度一般较小,将事故记录器放在那里相对安全一些。
蒙古国温都尔汗东北70公里处,林彪座机坠毁现场的所有飞机残骸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飞机的尾部。顺着飞机迫降的方向,尾部是倒向左侧的。从机尾的右侧还可以看到“256”的尾号和垂直尾翼上的五星红旗。所以,装在这里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是不会损坏的。

    飞行数据记录器上记录着以下各个方面的数据:属于飞机发动机的数据有:温度、推力和发动机的转速(每一分钟的转数);属于飞行状态的数据有: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升降速度(每秒钟飞机上升或下降的高度)、飞行航向、加速度等。256号的语音记录器是个扁平的长方体,长约40厘米,宽7到8厘米,高约15厘米。它的位置在前驾驶舱领航员后面的无线电设备专用架上,用手推进去后固定在架子上。语音记录器的传感器,位于前驾驶舱的舱顶部,那里有—个带网状小窗口,里面安装着像送话器一样的设备,或者叫作传感器。语音记录器的性能是,在正常飞行中,不仅能记录下来空中与地面之间的通话内容,还能记录下来驾驶舱内的人员彼此说话的内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是后一句话所提到的性能。例如,波音737—300型的语音记录器就有四个声道负责记录,其中一个声道使用麦克风记录驾驶舱区域的对话,其他三个声道记录飞行员空地联络的音频信号。

    黑匣子的另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它的录制时间,现代先进飞机黑匣子的录制时间都已超出以前的半个小时,波音737—300的语音录制时间为120分钟。31年前三叉戟飞机语音黑匣子的录制时间为30分钟,即飞机在停止工作前的30分钟。在正常安全飞行时,30分钟前被录制的信号将在后边录制中被自然洗掉。飞机数据记录器录制的时间要比语音记录器录制的时间长得多,基本上可以录制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飞行情况,而且每间断一定的时间,要针对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波音737—300记录器行数据的时间为25小时,根据这一资料分析,当年三叉戟飞机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的时间也不会少于5小时。林彪叛逃飞行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记录飞行的全过程是绰绰有余的。

    弄清三叉戟256号飞机黑匣子的主要性能及70年代飞机黑匣子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之后,再紧密结合“9·13”事件中林彪座机活动的真实情况,就可以明白256飞机黑匣子正常工作的可信度及得到黑匣子记录内容的重要性。

    “9·13”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林彪利用自己的职权,调用专机突然叛逃,从林彪等人同机组的关系来看,是林彪对机组的欺骗、劫机和强迫行为。欺骗行为表现在林彪座机山海关机场起飞之前,四名机组人员是为了挽救“首长”于危难之中,与林立果等人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新型三叉戟飞机的优越性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不顾地面人员的阻拦,将飞机强行升空。当林彪等人的目的达到后,不得不在机组面前露出叛国者的狰狞面目,强迫机长潘景寅改变航向,向西北方向叛逃。从此,256飞机在地面雷达的监视之下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平时飞行截然不同的反常现象,正是空中劫持飞机与反劫持的必然后果,劫机者强迫飞行员向国外飞行,而飞行员千方百计与其周旋,在这种劫持与反劫持的斗争中,飞机留下的当然是一条畸形的航线。不同的是劫机犯不是别人,而是在人们心目中享有领袖地位、大名鼎鼎的林彪。语音黑匣子在记录起飞后半个小时的机舱对话中,肯定能反映出林彪等人在强迫潘景寅转向叛逃航线的过程中那卑劣手段的丑恶表演。雷达显示,256起飞后非常艰难地转到叛逃航向之后,飞机又减小航向朝北京方向飞去,最后再次对准叛逃航向时,飞机已偏离山海关西侧130余公里,也就是说,在起飞后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内,飞行员都没有听从林彪等人的指挥,顽强地对抗着劫机者的叛逃意图。如果能搞到飞行数据记录器,那上面飞机航向的数据变化,就能证明不正常转弯所发生的一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飞机从开车、起飞到空中,飞机上的电台一直没有打开,林立果用断绝同地面通话的方法企图阻止地面通过对空喊话,从精神上割断地面各指挥部门对潘景寅的支持。因为林立果曾在三叉戟飞机上进行过座舱实习,他知道哪个开关是控制电台的。所以,除了从地面雷达观察到的不正常航迹外,确实没有听到来自飞行员同敌人作斗争的只言片语。但是,黑匣子语音记录器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在没有打开无线电通话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录取到驾驶舱人们的相互对话,这—点我相信林立果们是不可能想到的。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录音内容已被后面的半个小时代替了,语音黑匣子上是显示不出来的。

    256号飞机在空中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因机上油量不够,被迫在找不到机场的情况下野外降落,飞行员利用夜间微弱的可见光线,确定蒙古草原上没有高山之后,开始下降高度,依靠机上不多的燃油作寻找迫降场地的机动飞行,最后在一个长约3000米、宽约800米较为平坦的盆地中降落,但是又由于迫降时飞机上还存有2500公斤的燃油,造成飞机腹部高速探地时油料被点燃起火爆炸,三叉戟256飞机的钢铁之躯瞬间被撕得粉碎,迫降现场留下了宽20米(北端)到50米(南端),长800米,呈倒梯形的燃烧区,256飞机的残片就撒落在焦黑色的燃烧区内。燃烧区南端离飞机头部只有50米的范围内,机上九名人员的尸体基本上分三堆摆放在那里。进一步分析九名尸体的分布情况,令人不解的是,林彪之妻叶群离机长潘景寅最近,难道飞机迫降时坐在副驾驶员位置上的不是机械师反而是一点不懂飞行的叶群吗?还有,第二堆尸体的四名人员中,三位机械师呈“品”字型处在林彪的周围,这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此等等……

    以上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当年驻蒙使馆人员孙一先同志亲自视察坠机现场后留下的,而且也符合飞机活动的必然规律。飞机因油量告馨,被迫场外降落失败机毁人亡的结论不会出大格。尽管如此,在许多细节方面仍然给人们留下悬念。只有根据飞机迫降落地前语音黑匣子的真实录音,才能真正知道飞机从下降高度开始,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飞机加入迫降航线到接地前驾驶舱内人员安排的具体情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语音记录器半小时的记录时间,基本上可以录下飞出国境之后到坠机前驾驶舱内的对话情况。

    因为这是发生在专机上的劫机案,雷达及有关资料的记录,基本上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发生在飞机上每个人的讲话及对话中对某个问题的争执和讨论情况才是劫机过程中真实的证明。不能排除,语音黑匣子的记录也许给人们带来料想不到的情况。

    放在飞机尾部的事故记录器所录取的内容,可以囊括从开车、起飞一直到坠毁整个飞行过程的飞行情况。飞机出境之前,在国内雷达的监视之下,包括不正常的转弯在内,飞机在各个地点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等飞行数据,已经清楚地记录在案,黑匣子上的记录也会同样如此。然而,当飞机飞出国境之后,尤其是从下降高度开始到寻找迫降场直到建立小航线进入迫降场地最后坠毁,这—段很重要的飞行过程,国内雷达是观察不到的,只有从飞行数据记录器上才能找到真实的记录。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运用飞行专业知识,科学地分析坠机现场留下的各种痕迹,我认为机长潘景寅充分利用了飞机上的一切设备,寻找到一块很理想的降落场地,并按飞机场外迫降的程序进入迫降地带,只因飞机上带有2500公斤油料及夜间迫降操纵动作中无法克服的因素,最终造成起火爆炸、机毁入亡的结局(这里不再进行详细叙述)。

    飞机落地时起火爆炸使发动机突然失去推力的时间和信号,也会准确地记录在黑匣子上。此外,256飞机迫降前下降高度,减小飞行速度等情况,黑匣子也会准确地反映出来。飞行数据记录器的价值在于能使人们准确地获知飞机开始下降的时间、夜间寻找迫降场地的飞行高度及在这个高度上发生航向变化及其对应飞行时间的长短等,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出256飞机迫降前进行机动飞行的情况。

    这些年来,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对林彪座机的坠毁产生质疑。有的人认为是256飞机飞到苏蒙边境之后调头向回飞的过程中,被地面武器击落的,而不是在有意识的迫降中坠毁的,不同意我对坠机现场所作的分析与结论。如果记录各种飞行数据的黑匣子能够找到的话,从不同航向及不同的高度所飞行的时间,就能准确地描绘出飞机的飞行过程。再加上飞机发动机突然失去功率的时间,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飞机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失去马力的,当时的飞行高度是多少,如果是在空中较高的高度上突然停车的话,就有可能是被打下来的。相反,如果飞机是在接地的同时,也就是在高度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下突然失去马力,就和我分析的结果相同了。从解疑释惑的意义上讲,得到记录飞行数据的黑匣子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真正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两个黑匣子记录内容的对照配合使用,这样就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飞机在起飞后、落地前两个最为关键的时刻,不同高度、不同阶段,不同飞行状态下飞机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全部弄得一清二楚。

    林彪座机三叉戟256号的黑匣子在哪里?
    当年我驻蒙古使馆工作人员之一的孙一先同志曾随同大使许文益前往林彪坠机现场视察,也是他带着自己亲自拍照的现场照片资料回国向周总理汇报的。后来,在孙一先撰写题为《罪与罚》的文章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坠机现场的情况。

    其一,我国使馆人员进入坠机现场的时间,是在蒙古与前苏联的军事专家不只一次去过现场之后才赶到的。飞机坠毁的时间是9月13日凌晨2点半钟,距我使馆人员15日下午奔赴现场,已经过去整整两天半的时间。到现场时,发现有些遗物已经被整理过。可想而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不会留在现场。就在15号当天上午,蒙方还借故天气不好,故意推迟使馆人员的起飞时间。实际情况是15号的上午,前苏联还派一架直升飞机从苏联的赤塔市出发,飞到坠机现场,从256飞机的残骸中拆下一台发动机空运走了。由此可见,反映飞机失事原因的黑匣子决不会被遗忘在现场。

    其二,使馆人员在现场发现,飞机尾部下端有许多像电线之类的东西杂乱地吊在那里,不像是被火刚烧过的样子。有两种可能会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拆运中央发动机时,会将这些东西带出来,但是,如果拆运的是两边发动机中的—个,就不会有此现象;另一种就是从垂直尾翼中寻找黑匣子的过程中将电线拉出来的。

    其三,孙一先同志反映:现场最南端的飞机头部即驾驶舱部分燃烧得很厉害,飞机头部的外壳被烧成一个个窗口状,摆放各种设备的地方烧成带格子的框架子。据我判断,前舱设备架子上放的都是一些重要的仪器,这些都是飞机残骸中被引起注意的东西,扁长型的语音黑匣子就在这里。有些怕烧的设备在大火中只能变形、粉碎,但不会消失。既然都已成了空格子,那么,格子里的东西哪里去了?1998年初,蒙古国退休副外长云登首次向新闻界透露林彪坠机事件时,说256飞机是以超低空飞行为目的的,因为,飞机上安装了超低空飞行的设备,并具体指出这种设备的型号及生产制造的国家。他说的这个设备的型号和名字是对的,是一块另加进去的苏制无线电高度表。只是这位外长把它的作用说错了。飞机低空飞行的目的是为了迫降,三叉戟飞机也不是具有超低空飞行性能的飞机。不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蒙古国对飞机上各种设备的研究是非常认真的。所以说,黑匣子是被前苏联和蒙古国拿走的。

    如果是一般的客运飞机不幸失事,黑匣子的用途就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找到真正的失事原因,以便成为前车之鉴。这样的飞机即是坠毁在异国他乡,寻找黑匣子等活动也同样正常进行。然而,三叉戟256号飞机不是一般的客机,也不是一般的专机。它的行为也不是一般民用航空的客运飞行,而是领袖人物利用自己专机的叛国行为。因此,它的黑匣子的身价也会突增百倍,黑匣子上的内容就成了绝密资料。这种资料既然落到别的国家,不经过一定的外交途径是很难得到的。

    澳大利亚记者彼得·汉纳姆在《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一文的结尾处写道:“我问起飞机的黑匣子,他们说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鉴定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这是一个还有待后人解开的谜。”克格勃只说没有空地联络的信号,但有意回避了驾驶舱内人们对话的内容。

    目前,有个别非法出版的刊物,为了耸人听闻,说什么黑匣子已经被我们弄到了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综上所述,关于林彪座机黑匣子的话题,要从以下三句话的精神去理解:
    31年前,包括飞行员在内,对黑匣子的工作情况是不重视的;
    黑匣子不是经常定时检查的设备,正常情况下不会因故停止工作;
    三叉戟256号飞机不是普通的客机,黑匣子上的资料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二辑,本文作者康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