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谷城县冷集镇木排港村“165”模式养殖示范户王正胜给县政协委员、县畜牧兽医局技术推广站站长周祖涛算了一笔账:“1栋‘165’模式牛舍我只需要投入6000元,彩钢屋顶县里无偿提供,节约8000多元。每天清扫牛舍,粪污集中处理堆积发酵,种山药的、养鱼的想买牛粪还要排队,卖牛粪还能把饲料钱赚回来。县政协委员推广肉牛品改,和自然交配的肉牛相比,以前6个月只能长80公斤,现在可以达到160公斤,要多卖3000多元。另外,也是最重要的,解决了牛源不足问题。”
多年在畜牧兽医局工作,与农民打交道最多的周祖涛、陈太根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着农村养牛散户的减少,造成牛源短缺。规模养牛户只好从外地买牛,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带来了疾病风险,死亡率也大为增加,挫伤了农民的养牛热情。
如何保护和发展地方优质能繁母牛,并让其杂交后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周祖涛等委员关注的热点。他认为,解决牛源不足问题,不仅仅是谷城县畜牧兽医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谷城县委、县政府应该关注、关心、支持的大事。
2012年初,周祖涛、陈太根委员撰写的《关于尽快建立能繁母牛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建议》,在引起谷城县委、县政府、县政协高度重视的同时,摆上了谷城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县畜牧兽医局具体抓好此项工作的实施。
周祖涛介绍说,为探索能繁母牛保护与开发项目,谷城县先后投入40多万元,对能繁母牛养殖户、肉牛规模养殖企业给予技术和物质扶持。经过多次调研,该县畜牧兽医局在庙滩、冷集、城关等肉牛养殖基础较好的乡镇,挑选示范村和“165”模式养牛示范户,对示范村内所有养牛户提供“165”模式牛舍建设图纸。对饲养6头以上能繁母牛的养殖户,按照模式要求建设牛舍的,由县畜牧兽医局出资配置彩钢隔热屋顶,并提供冻精配种补贴、冻配上门服务、养牛技术培训、犊牛销售服务等系列服务工作。
“民心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周祖涛委员说,项目计划谷城县5年内建成100个能繁母牛养殖专业村,增加能繁母牛存栏2万头,发展“165”模式养牛户3000户,培植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现代化规模牛场5家。
令政协委员感到欣喜的是,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在冷集镇、庙滩镇、城关镇等乡镇建成“165”模式牛舍48栋,在庙滩等乡镇在建或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现代化规模牛场3家。到目前,第二批能繁母牛保护村及“165”模式示范户已全面启动,已建成“165”模式牛舍10栋,其他18户正在建设中。
(谷城县政协 王轩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