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是没有政协委员帮咱农民着想,替咱农民说话,建这么好的U型渠,田间灌溉就没这么省心、便利了。”6月30日,正在田间为秧田灌水的谷城县冷集镇闫湾村农民闫善明指着田边硬化的U型渠道高兴地说。
谷城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等问题,牵动着政协委员的心。县政协委员围绕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突出民生优先这一主题,多方建言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种植有2.1万亩水田的闫湾、团湖店、彭家河等16个村的3.7万米渠道,因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长年失修、小龙虾危害、设施损坏、渠道清淤困难重重等影响,从团湖、刘营水库放出来的水,渠头是满水,渠中还有半渠水,到了渠尾就没水了。
“这个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谷城县政协委员刘志刚、李青山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又通过在粮食大镇庙滩、盛康、冷集调查,掌握了更多第一手资料。2012年9月,他们撰写了《关于小农水流域治理渠网配套升级的建议》。
“建议写了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刘志刚说。他联合其他政协委员,找到谷城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县水利局,希望能尽快帮这些镇、村的农民修建U型渠道等小农水设施,让农民用上舒心水,增产水。
谷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建议,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三化六统一”要求制订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镇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近2年来,建议承办单位谷城县水利局总共投入5400万元,建成“旱能浇、涝能排”节水灌溉农田6.3万亩。目前,该县实施的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型水源工程等水利工程已经全部投入运行,在抗旱灌溉、粮食增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
(谷城县政协 马明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