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机关建设 >机关建设

再进高桥

2019-06-14 14:41:05  
字体大小:【

去年第一次走进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各级组织的支持和工作队的不懈努力,多年的帮扶有了显著的成效,高桥村已经呈现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景象,看不到多少贫困村的痕迹。也许没有比较还难以感受到精准扶贫的力度。今天,再次走进高桥村,一年来的变化足以让我感受到震撼,亮点纷呈: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宽阔远远高于村村通的标准,路两边的路灯尽显城镇的景观。公共厕所、垃圾箱等设施布局合理,整洁大方。村办幼儿园经过省政协机关党委的资助,各种教学设施越来越齐全,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穿村而过的小溪被整治成小桥流水、错落有致、一步一景,漫步在溪边的林荫小道甚是惬意。核桃产业园的核桃树又粗壮了许多,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纸皮核桃长势喜人,让人忍不住驻足留影。产业扶贫已初显规模。服装加工企业的产品已远销非洲。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品种多、规模大、品质高,绿色环保的西红柿随手摘一个就能品尝到那份原滋原味。原先闲置的坡地已经流转,大面积种植了西瓜,一排排整齐的瓜苗既是播下了希望,也造就了一道风景,能够想象到西瓜成熟后采摘的喜悦。当然,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服装车间角落里的四点半学校,都让我的心尤为温暖。


多年来高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卓有成效,我相信,党和人民交付的这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一定会如期完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通过这次走访贫困户和实地调研,心中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农民晚年生活的质量如何提高?

这次走访的贫困户是高桥村前村支书,走进老支书的庭院,干净整洁,两层小楼精致时尚,旁边还有一栋平房,相比之下显得有些不协调。其实平房是老支书夫妇的,两层小楼是儿子媳妇住的。到老支书平房里看望了一下卧床十年的老伴,也直观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简单地描述,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户家庭状况差不多。老支书今年85岁,当了30年村干部,16年的村支书。有5个儿子、2个女儿,有在外地工作的,也有在本村生活的,小儿子和他们为邻,实际上是各自过各自的生活。老支书说,当过村支书每年有一千多的补助,老伴病后每年一些医疗保障,自己身体还好,门口还有一片菜园,吃菜不用愁,平时小儿子夫妇适当有些照顾,逢年过节其他子女也回来看望给点钱物。说起这些,老支书满脸笑容,能感受到他有一种幸福感。


老支书的生活状况基本能代表目前农民晚年生活的现状,而且算是条件比较好的情况。我所思考的问题是,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儿孙满堂都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而自己还蜗居在和多年以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两老相依为命,这不应该说生活质量就比较高了。想想自己的父母顿感惭愧,与之相比也很相似。平时不觉得,认为自己工作忙,有机会回去一次给些钱物就够了,细细一想,其实远远不够。老人们需要的是陪伴、亲情和健康。


二、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如何改善?

在村子里走了几圈,除了农村的新面貌令人震撼之外,另有一种现象也让我寝食难安,那就是空心村。看着一栋栋房子既漂亮也大气,可据了解,每户大部分只有一到两人,要么是老人,要么是老人带着孩子,连年轻一点的妇女都很难见到,更别说男劳力了。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是现阶段农村快速提高生活条件的一条出路,也是城镇建设的需要。但农村的未来绝不是靠老人和孩子撑起来的。如何加大村里产业扶贫力度,扩大就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在家门口挣钱,为自己的家乡添彩,是改善农村人口结构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发展模式和方向如何优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助推器,农业的发展已逐步走出了新的模式。企业牵头、农户出地出力、规模种养殖已经成为贫困乡村脱贫的经验之道。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最大效益化是新农村取得新成就的发展方向。像高桥村这样的山区贫困村可以进一步加大服装加工、大棚种植的规模,扩大村民就业,增大经济收益;依托村里优美的自然环境,讲好故事,做精品农家乐,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观光农业,发掘采摘文化,多方位增加农户收入渠道,种好梧桐树,一定会招来金凤凰。

 

这些是目前乃至脱贫之后,三农问题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桥村是鄂西北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高桥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难奋进、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回顾过去,多年来各级党和政府的持续帮扶和一茬接一茬的扶贫工作队无怨无悔的默默付出,让贫困农民摆脱了贫困。展望未来,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指日可待。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脱贫,还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注重顶层设计,使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