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商活动 >2022年度

让新市民更好地打拼、生活和奋斗
——省政协“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月度专题协商会侧记

2022-06-01 07:58:18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农民进城务工是个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快速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各项工作举措有力有效。


为了更好地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省政协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协商主题,会同8个民主党派省委会、13个市州政协组成调研组奔赴基层一线调研,形成24份报告,并组织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


5月31日,省政协“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月度专题协商会召开。黄翠、翁雨雄、梅志罡、洪再林、魏静、周红云、冉锦成、吴建清、张粒、吕莹等委员、专家协商发言或现场提问,有关部门作了积极回应。


会场上,大家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在协商中深化认识,在协商中达成共识。


黄翠.jpg


梅.jpg

 

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

委员们认为,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这里的“城门”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进城,而且要能够在城市里生活得下去、生活得更好。这需要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提供精准基本公共服务,让他们更好地在城市里打拼、生活和奋斗。


在主题发言中,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制度提出来,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各级常住地政府,是重要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


如何贯彻落实好?他认为,需要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制度机制。


他建议,细化我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落实措施。加强对城镇化发展规律、人口发展规律的研究,准确把握阶段性特点,定期分领域开展公共服务发展情况监测评估。完善各分项工作规划,动态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


就进一步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制度,委员们提出建议: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者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待遇、扩大享有范围,构建起以居住权而非户籍权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制度。按照事权财权匹配原则,推动财政转移支付与财政性建设资金同流动人口市民化、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供给挂钩。


就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委员们提出建议: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常住人口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过程信息预警、工作通报、效果反馈等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享和证明互认,推动“一网通办”“一事联办”,打通信息壁垒;建立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前后衔接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相关权益。


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等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紧抓重点领域 解决突出矛盾

“群众的期盼和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紧抓重点领域,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协商会上,委员们真诚建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坚持就业优先,委员们建议——

当前应特别重视针对我省产业转型、平台经济等对传统就业的影响,发挥企业在稳就业、扩就业、就业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积极性。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住房有保障,生活更幸福。就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升百姓住房“幸福指数”,委员们建议——

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逐步扩大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覆盖面,保证新市民占有一定比例;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在用地上给予支持;通过回购、置换闲置商品房、公寓房,鼓励企业建设员工宿舍等方式,缓解住房压力。


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应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城市重点建设片区等区域。


优化新市民购房补贴政策和房贷手续,完善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


社会保障能够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委员们就做实社会保障提出建议——

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研究制定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地与常住地的社会保险接续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健全社会救济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督促平台企业依法参保,做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制度,完善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委员们就做好教育保障提出建议——

教育资源配置应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新市民随迁子女就学应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对流入地应按政策加大土地供应和资金投入。


积极推进“多校划片”、集团化办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均衡教育资源;落实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的政策。


让新市民看到宜居安居的长久希望

委员们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变化,也不仅仅是人口有序流动的问题,还要有支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场景转换的体制机制,这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夯实工作举措,推动有效落实。


委员们建议,要正视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既通过抓发展解决当前的一些突出矛盾,让新市民在城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通过抓提升健全配套政策体系,让他们看到宜居安居的长久希望。


就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委员们建议: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大力推动市政交通设施建设,推进县级医院提标改造,加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就强化基层服务功能,委员们建议:充分发挥社区服务新市民的一线作用,进一步推动职能部门组织下沉、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满足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要求。


就创新供给模式,委员们建议: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场所和资源,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探索“建管分离”模式,破解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筹资难的瓶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就促进新、老市民融合,委员们建议:依托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等机构开展新市民培训,组织文艺娱乐、健康关爱、困难帮扶等活动,宣传新市民在城市建设中的贡献,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


(摄影:杨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