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案工作

在当阳古城浓浓的蒜香中

2014-09-15 23:53:59  
字体大小:【


黄体军  黄昌选  李宗英


    古城当阳,因三国时期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而名扬天下。
    如今,这块肥沃的土地生产的“长坂坡”牌红皮大蒜又驰名神州大地。
    2006年,全市种植大蒜7万多亩,畅销上海、广州、北京、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值达2亿多元。全市2.6万户蒜农,户平收入8340多元,占农业收入的70%以上。

    2007年,大蒜种植遍布两河、河溶、玉阳、坝陵等7个镇、办事处的29个村,面积达到8万多亩,产值预计2.5亿多元。
    大蒜生产缘何成为当阳市的一项支柱产业呢?原因及过程是这样的:


    1996年秋,时任两河镇初升村党支部书记赵昌富在镇农技站长周昌平的指导下,花高价买回大蒜良种“迎春早”,在自己田里种了3分地。经过精心管理,他家里的蒜苔比当地品种早一个月上市。由于上市早,一到市场就被一抢而光,每斤能卖到4元多的好价。仅这3分地,一季收入2200元。赵昌富想,照这样计算,种1亩大蒜可是种1亩棉花3、4倍的钱啊!

    赵昌富3分地里刨出了“金娃娃”的消息不径而走,极大地冲击了当地传统的种植观念。使正在为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让田少劳多的农民增产增收而发愁的镇党委书记樊杰、镇长覃波喜出望外。

    镇党委通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初升村召开现场会,在全镇大力推广,以此调整种植结构,让家家户户都来抱这个“金娃娃”。

    现场会之后,镇党委、镇政府为此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并成立专班,建立责任制,把镇机关干部派到各村做发展大蒜产业工作。

    干群一心,措施到位,全镇农民种大蒜的热情高涨。面积逐年增加,到2001年,全镇已种大蒜12250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1371户。毗邻的河溶、玉阳、坝陵等镇、办事处的农民也纷纷种上了大蒜。

    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过程中,当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始终走在这一重大变革的前沿。市委书记、市长及市直有关部、办、委、局的领导们纷纷深入到相关的镇、办事处、村、农户中调查研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居住两河、河溶镇的市政协委员既是发展大蒜产业的倡导者又是重要实施者。时任两河镇政协联络处主任周文亮、副主任陈于尚在麦城村驻村时,看到农民热情虽高,但行动迟缓,村里下达的种植面积总是不能完成。发现大面积种大蒜,基础设施跟不上,特别是灌溉的问题不解决,种蒜的风险很大,农民们怕劳民伤财,才行动谨慎。于是,周文亮、陈于尚一边向镇里汇报,一边帮助农民筹措资金打井。一天,他们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华找到驻村的市卫生局局长陈强华,陈强华当即表示:市卫生局对每眼井资助50元。王家华回村后立即组织专班,一鼓作气在田里打出了110眼井,解决了蒜田的灌溉问题。这一年,村里大蒜产量提高了近4成。第二年,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大几百亩。


    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必然要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协从两河、河溶到全市,时刻关注着整个大蒜产业的发展。10多年来,为大蒜产业发展共提出提案8件,组织调研、视察15次。

    2002年,周文亮委员在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提出提案,建议兴名牌战略,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为两河大蒜注册“长坂坡”牌商标。
    2004年6月,市政协根据蒜农反映的农资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多的问题,组织委员对农资市场进行了专题视察,建议有关部门对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整治。
    2005年7月,在市政协五届六次常委会上,周文亮委员作了题为《发展优质特色蔬菜,做大做强大蒜产业》的发言。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全市大蒜生产存在的基础设施不配套、品质品牌不响、市场风险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启动全市大蒜产业工程;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质板块基地;提高品质,尽快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名牌,大力培养长“坂坡牌”优质大蒜;打通通道,力保全市大蒜外运不受阻碍;引进企业,实现大蒜增值增税等多项建议。

    10月,时任市政协主席熊和平陪同宜昌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现任宜昌市政协副主席张有信到两河镇对大蒜生产作专项考察调研,促成台属企业家洪计铭与两河镇达成了投资办蒜泥加工厂的意向协议。
   
    2006年10月27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两河镇大蒜种植基地进行了专项视察,提出了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狠抓薄弱环节促进平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四项建议。
    2007年元月,两河镇陈于尚等4名委员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打造长坂坡绿色蔬菜品牌,建设当阳特色蔬菜大市》的提案。

    3月20日,市政协主席阎志华亲自交办提案。不久,又同副主席李新华带领提案委员会到市农业部门督办。要求市农业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尽快把提案提出的“实行品牌效应,由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逐步向一市一品转轨,把‘长坂坡’大蒜作为全市蔬菜主导产业”等建议落到实处。规范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力争把“长坂坡”红皮大蒜推向国际市场。


    “十年磨一剑”。10年来,市政协的领导和委员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的真知灼见得到了当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蒜农的积极回应。
    早在90年代中期,两河、河溶等镇党政领导认真听取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就先后制订了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大蒜的一系列政策。如:种一亩大蒜,镇财政补贴3元,购买良种每斤补贴0.2元等。

    各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各村录制了大蒜栽培技术光盘,每年对蒜农进行定期技术培训,并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到现场为蒜农授课。
    2003年,市工商部门成功注册了“长坂坡”红皮大蒜商标,为开拓市场铺平了道路。
    2006年,两河镇组建了绿海蔬菜储运公司。该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冷库9栋,建交易市场5000多平方米。并以该公司为龙头,网络了全市近千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市场不断拓宽。

    市有关部门对大蒜种植样板区的土质进行了检测化验,指导蒜农实施配方施肥。全市制订的绿色食品大蒜标准化技术规程,被湖北省技术监督局纳入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并获得了3万元的奖励。
 
    2007年,两河、河溶等镇制订了《“长坂坡”大蒜品牌建设实施方案》、《镇大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对发展目标、运作方式、品牌建设、质量管理、领导职责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市政府对大蒜种植大村一次奖励10万元,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农村信用社向蒜农发放的小额贷款,就达2000多万元。

    在2007年元月召开的市人代会上,市长范晓岚作出了“壮大特色蔬菜板块、加快两河、河溶、坝陵为主的大蒜基地建设”的承诺。市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末,全市大蒜面积发展到20万亩以上,真正使其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成功是心血的结晶”。当阳市大蒜产业的成功发展,市政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可是,他们在古城浓浓的蒜香中,没有丝毫的陶醉,正在更密切地关注着产业的发展,正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目标奋进!

(作者工作单位:政协当阳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