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案工作

心系拖木埂情倾百姓身

2014-09-15 23:54:09  
字体大小:【


吴 梅 芳

    2005年2月28日,一份《港口乡小东港村八组结核病防治应引起重视》的提案出现在崇阳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5月10日,县政协会同县卫生局、县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县电视台记者一行9人,前往该村调查。时隔20天后,县政协邀约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一行21人到现场办公。6月15日,程群林县长在县卫生局主持召开该村结核病防治专题办公会议……

    12月4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真情牵挂山旮旯》的纪实文章,报道了崇阳县全力救治山区结核病村民的事件。湖北电视台、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咸宁日报》、咸宁电视台也纷纷予以报道。

    2006年2月,当程群林县长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宣布“港口乡小东港村八组已彻底根治了困扰百姓多年的结核病”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崇阳县,有句顺口溜最有名:“再老老不过青铜鼓,再穷穷不过拖木埂。”商代青铜鼓的出土是崇阳人的骄傲,而拖木埂的贫穷则是他们心中的痛。拖木埂,是崇阳县港口乡偏僻的村落——小东港村八组的俗称,位于鄂赣两省交界处,共有五个山头,分散居住着48户209人。这里群山环绕,鸡鸣三县,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苞谷苕,住的土坯房,走的“一脚平”。贫乏的资源和闭塞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乡亲们日子清苦、疾病缠身。

    徐光明,是港口乡政协工作组组长。他的工作与拖木埂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还是一名“赤脚医生”,就长期奔波在拖木埂的山山岭岭,对拖木埂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更让这位大山汉子忧虑牵挂的是,由于严重缺医少药,有病硬熬,致使结核病魔不知从何时开始,一直附着在拖木埂,一代一代往下传。

    肺结核,又名痨病,俗称“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染源是肺结核病人带菌的痰液吐到地上干燥后,病菌随空气飞扬。因此,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较为典型。在解放前,肺结核是灭门绝户的病。解放后,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预防措施的强化,医药科学的发达,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由于贫穷与闭塞,这里的结核病还是无法根治。近20年间,有6名27—48岁的青壮年的生命被吞噬。可是,作为一名“赤脚医生”,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治疗和无奈伤感的叹息罢了。

    光阴荏苒,1984年徐光明被招聘为乡镇干部,2000年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20多年来,他不时听到拖木埂结核病传染的消息,心中也一直思考着彻底根治的办法。2005年初,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召开,他郑重地递交了《港口乡小东港村八组结核病防治应引起重视》的提案。这一件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提案,引起县政协的重视,被确定为重点提案。


    2005年5月11日,吉普车顺着山涧小溪艰难地向拖木埂爬行。车内的县政协副主席陈德辉眉头紧蹙,满脸疑云:解放5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25年了,国家早已颁布了结核病防治条例,制订了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这么一个小村庄,难道真的有那么多肺结核病人吗?倘若果真如提案里说的那样,那拖木埂乡亲们的日子该是何其艰难!作为人民公仆,我们身上的责任是何等重大啊!

    调查情况是拖木埂不仅有一定数量的结核病人,而且传染严重。如,76岁的老人程金甲,兄弟2人,膝下有3儿1女9个孙子。40年前,他患肺痨死去的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嘱:出殡时,定要锯掉门槛,以绝后患。可是门槛锯掉了,“痨鬼”还是阴魂不散,一家有9口人染上肺结核,两个儿子先他而去,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蒋新明兄妹5人,全部感染,相继病死3人,年龄都不到40岁……在离开拖木埂的路上,陈德辉副主席神色凝重地说,肺结核病算不上大病,可在这里结出了这样的恶果,贫穷偏僻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公仆,是不是少了一份关爱,少了一份责任!当即要求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国水尽快写出调查报告,把情况反映上去。第二天,《崇阳政协》以《小东港村有个结核病组》为题,向县四大家领导报送了调查情况。

    副县长王丽君看到调查报告后,当即给县卫生局打电话,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尽快对该地群众结核病进行全面普查,明确防治对象,拿出普查报告和具体防治工作措施报县政府研究。与此同时,港口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亲自到拖木埂看望肺结核病人,送去了3000元钱以及棉被等物品。

    于是,昔日寂静的拖木埂顿时呈现出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技术人员来了。他们用了3天时间,将全体村民的晨痰、夜痰收集起来,进行检验。确定肺结核病例26例(双肺结核7例,单肺结核19例);其中,男18例,女8例;患者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5岁。7例从未用过抗痨药物治疗,另19例曾短期就近用药后又中断了治疗,均属不规则用药。无一例患者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管理或全程督导治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写出了普查报告,提出了防治方案、措施及建议。

    县人民医院的医师来了。听诊器贴在拖木埂每个乡亲的心房,药品分发到一个个病人的手中。

    县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来了。拖木埂的妇女如同面对自己的姐妹,羞诉着难以启齿的痛楚。

    县民政局的领导来了。他们郑重承诺,要尽力为所有特困户提供经济救助。
    县交通局领导表示,将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免费勘测设计桥梁图纸,并争取从乡、村公路经费中按政策优先解决部分土建经费,全力支持通村公路建设。

    县扶贫办表示,积极申报扶贫项目,尽力解决部分修路资金。
    接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查报告的第二天,即6月15日,程群林县长立即主持召开了小东港村八组肺结核病防治专题办公会议。副县长王丽君、政协副主席陈德辉及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教育局、港口乡政府等单位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上,程群林县长认真阅读了提案,听取了普查汇报和部门负责人的发言。他神情严肃地说:“拖木埂结核病病情如此严重,令人揪心。我们要高度重视徐光明委员提出的提案。作为人民公仆,我们愧对拖木埂的父老乡亲。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拖木埂的26个病人要尽一切努力尽快治疗好,要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一个都不能落下!”他要求各部门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带着爱民、亲民、为民解难的感情,扎扎实实作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不解除群众疾苦,坚决不撤兵。

    会上,成立了由陈德辉、王丽君为正、副组长,港口乡及有关部门参与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普查、确诊、治疗、预防、建档、改善环境卫生及科普宣传教育,等等。会议决定,针对拖木埂地处边远山区,经济贫困落后,患者大多营养欠佳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治疗效果,由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各担负患者营养费4万元。实行营养配送制度,每人每月标准200元。按标准细化成每人每月1000克牛奶,1000克白糖,60个鸡鸭蛋,15斤猪肉进行配送,每三天一次,由港口乡政府派专人负责。会议邀请徐光明等政协委员对医疗效果及时跟踪检查,实行全程监督。
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确保了患者按规定疗程服药,为治愈患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拖木埂乡亲的病情严重,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防治,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彻底消除病根,确实不易。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和港口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拖木埂普查后,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要求26名患者接受抗痨治疗。可是患者顾虑到家庭和生产,都不愿意住院。多次做工作后,除1名重症患者到县医院住院治疗外,其余25名患者设家庭病床治疗。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港口乡卫生院常驻人员进行治疗、观察、指导并护理。三个月后,26例中有1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另8例患者需要继续接受治疗。程群林县长听取汇报后,当即决定变更治疗方案,完成全程规则治疗,费用由财政负担。这样,8例患者九个月后全部治愈。

    9个月的时间虽说不长,可对于拖木埂的父老乡亲来说,正是这9个月,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发生了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

    在县一中念书的徐总兵,父亲患结核病在3年前就撒手人寰,母亲改嫁,弟弟徐辉兵也患上了结核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陈士六得知这一情况,凭经验觉得徐总兵身体需要检查。于是将他从学校带出来检查,果然发现徐总兵不仅患上了结核病,而且肝功能不正常。便当即先对他进行肝功能恢复治疗,然后抗痨。2005年9月徐总兵上了大学,陈士六按时给他寄药。徐总兵在信中含泪写道:“陈叔叔对我的关爱,使我重新得到了慈父般的温暖;政府对我的关怀,让我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美好。”

    73岁的彭凤莲老人,患有结核病多年,身体越来越虚弱。儿女无力赡养,老人卖掉了两间老房子,买回一副棺材为自己准备后事。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忽然会有城里的医生到她家里来,给她送药打针,还有徐光明委员每天给她送来半斤猪肉、2个鸡蛋、一杯牛奶。当她接过医护人员为她冲好的牛奶,老人的泪水也滴进了香甜的牛奶中!
从2005年6月23日到10月20日,58岁的徐石马一个人就花去治疗费3万多元。出院时,他牵着医务人员的手说:“我徐石马让政府花这么多钱,真是过意不去。”

    2005年10月25日,《咸宁日报》在崇阳县救治小东港村八组结核病人的新闻点评中写道:“人吃五谷,病痛难免。小东港村结核病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没有成为当地政府‘高高挂起’的理由,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闻讯即动,全力救治。这体现了真正的群众观念、真正的群众至上。”这是对崇阳县委、县政府工作恰如其分的评价。

    2006年元月25日,正值春节前夕,县政协主席金耀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马西明,县政协副主席陈德辉和县政协提案委、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港口乡的主要负责人,带着县委、县政府对山区人民的关爱来到拖木埂慰问。人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乡亲们笑逐颜开,燃放鞭炮欢迎欢送,山村处处喜气洋洋。

    一曲亲民爱民的动人凯歌在群山中回荡,一座执政为民的丰碑将永远耸立在拖木埂乡亲的心中……
                    (作者是崇阳县政协常委、县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