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一腔真诚  十载耕耘

2014-09-21 11:17:30  
字体大小:【


    ——记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副主委、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副总监钟国伟

用真诚凝聚人心力量

    钟国伟说,他永远都无法忘记,为了吸收他入盟,民盟武汉市委领导三顾茅庐,多次上门同他交心谈心,交换意见。他说,那时候虽然一时还没有拿定主意,但在情感上早已被盟组织的真诚而感动、被民盟的魅力所吸引了。他与民盟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6年,作为制片人,他参加了由湖北电视台与民盟中央联合摄制反映闻一多、李公仆先生事迹的电视剧《血土》,对民盟先烈的赤胆忠诚钦佩不已;加之其父亲、著名的楚剧表演艺术家钟惠然先生也是一位老盟员。于是,他毅然递交了申请书,成为民盟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一年,是1998年4月。

    对于那一段往事,钟国伟每每提起都喟叹不已。这其中,有挥之不去的感动,但更多的,恐怕是他对民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的认同和领悟。

    10年过去了,钟国伟从一名普通盟员、基层支部副主委、总支主委,进而成为民盟省委副主委,角色虽然在不断升级,但我们总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代又一代民盟先贤传承下来的稳健朴实、活泼大气、宽容睿智的为人处事风格。

    作为湖北经济电视台(现更名为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工作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但只要民盟组织有通知,无论是民盟省委的重大活动,还是基层支部的组织生活,他都会准时到场,认真参与,并利用自己工作优势,主动支持民盟省委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民盟省委机关的同事说,每次邀请钟台长参加活动时,钟台长总会主动问一句:需要做新闻报道吗?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置之度外,一直把做盟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份内之责。其实,那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入盟不久的新盟员。

    2005年7月,省直综合支部原主委刘晓航因工作调动,提出申请辞去支部主委一职,经民盟省委领导慎重研究决定,由支部副主委钟国伟接手支部的工作。一个挑战摆在了新主委的面前:省直综合支部成立于1998年,其成员均系未建立基层组织的省直单位的个别联系盟员,总人数达一百多人。由于这些盟员分散在武汉三镇甚至全省各地,一度难以正常开展盟务工作,省直综合支部成立后,发展了一批新盟员,组织了一些盟务活动,很大程度地扭转了原先的工作状况,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让更多的骨干盟员参与到盟务工作中来、组织发展如何进一步规范化、如何把组织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进行认真思考后,他决定从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入手,主动沟通、主动服务,充分调动全体盟员的积极性。一方面,他积极同民盟省委联系,全面摸清支部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加强与支部盟务骨干、青年盟员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他重新编排组织结构,把支部升格为总支,下设四个支部,分别选举产生总支委员会和各支部委员会。这样做,既调动了更多盟员参与盟务工作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盟员,更重要的是,这种“小分散、大集中”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缓解了支部人员多、分布广、开展活动难的问题。除了总支举行一些重大活动外,他督促各支部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副省长、民盟省委郭生练主委,专职副主委王耀辉,秘书长朱梅等领导也经常深入基层,参加他们的组织活动。

    他强调加强盟费管理。组织制定了盟费管理细则,根据盟员的不同情况实行灵活的盟费收取办法,并定期公布盟费收支状况。虽然盟费收入用于活动开支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希望籍此增强大家的组织意识,让每位盟员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

    为了规范组织发展,他倡导建立了适合总支自身特点的审批程序,并实行“介绍人书面推荐信”制度,要求介绍人对申请人的思想品质、工作业绩等进行全面考察了解,并形成书面推荐材料。这样做,既保证了新盟员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组织发展的严肃性。

    两年来,总支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物色重点发展对象,共发展新盟员27名,他们中有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记者、律师、医生、教师,中上层人士为100%,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下,平均年龄39.3岁。目前,总支有省政协常委2人,省政协委员4人,民盟中央委员1人,省委副主委1人,省委委员3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工作成绩显著,是民盟省委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一支重要力量。

用责任关注城市发展

    2003年,钟国伟被推举为省政协委员。今年1月,他获得连任,并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政协常委。这些年来,他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及所熟知的领域,高度关注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及城市文化建设。他认为,武汉虽历史文化悠久,但因受近代战火洗礼,现代不当开发建设毁损等原因,历史建筑与文化景点存留呈碎片状态,散落于广阔的城区范围内,以至于外地人发出“武汉空间大气、文化式微”的叹惜。为此,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纳刘晓航、余秦秀、丁虹、陈双等一些有识之士的想法,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意见建议。

    他建议“显山露水”,把武汉建成名副其实的山水生态城市。他说,武汉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比如蛇山、珞珈山,南湖、沙湖等,一直是武汉文化和地理的脊梁,但如今美丽的山丘多为高层建筑和乱搭乱盖所淹没,秀丽的江湖不是被污染就是被填毁,使得偌大的武汉“有山难见山”、“有水难亲水”,令人惋惜。经过认真调研之后,他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显山透绿,拆除掩山建筑物。建议整治蛇山,自阅马场到大东门,除保留红楼、省图书馆和部分文物建筑外,其他建筑都进行拆迁。将首义广场南北联为一体;
     二是立足于视线保护,沿山一定范围内,禁止修建高层建筑;
    三是环湖修路,禁填为首,以路为界,有利于监督;
    四是落实责任人,严惩违规人,让市民了解和参与市政规划与监督,把武汉构建成一个“以山为骨、以水为脉”的山水生态城市。现在,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武汉市政府采纳,许多项目均以付诸实施。

    他提出打造南岸嘴文化纪念园,彰显大武汉文化品味。他说,南岸嘴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使南岸嘴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独特景观由古至今为世人所瞩目。如今是让南岸嘴恢复其特有的城市中心景观地位的时候了。他建议,明确市民中心的文化定位;倾力设计南岸嘴大武汉文化纪念园,按武汉文化特色,用地缘文化馆、水文化馆、民俗文化馆,串起大武汉1+8范围内悠久的历史文脉、突出的自然生态与典型的人文生态特色,建设武汉自己的“长江组歌”,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必不可少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为大武汉市民所共享的地标建筑。

    他提出建设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风采。位于武昌粮道街一条千余米长的昙华林街道两侧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各式建筑,他呼吁赶快抢救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建筑。他在提案中谈道,昙华林街区是多方位反映武汉近现代政治、教育、卫生、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发展的缩影之地。此地分布着多处近现代的革命遗址和革命名人故居。如花园山南边的“圣约瑟学堂”旧址,是刘静庵领导的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所在地;昙华林32号是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公馆,也是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设计制作之地等等。此外,还有辛亥名人石瑛、邵伯昌、陈时等人的故居旧址。此外,昙华林一带还分布着各个流派宗教建筑及两幢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这些老房子虽然都还在,但一些老房子已破败不堪。钟国伟建议,政府对现有老建筑进行调查,制订完善的保护开发建设规划;鼓励占用历史建筑的单位和个人出资维修,政府则给以适当补贴;吸引海内外人士捐资维修;力争全面恢复昙华林街区原貌,让其与首义文化园区连在一起,这也有利于开发文化旅游。

    他提出实施政府指导下的“自行车复兴计划”。他提出,零能耗、零排放的自行车,能减少汽车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环境压力,推行“自行车复兴计划”,应该能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亮点。而且,武汉实行“复兴自行车”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地势平坦,适合骑车。他呼吁,通过政府的指导,能在不久的将来,在江城宽阔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上,再现市民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上下班的情景;在东湖畔,在珞珈山的湖湾交错中,出现潇洒地骑自行车游览休闲的身影。他强调,要实行自行车的复兴,首先,武汉的城市规划应启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让骑自行车不再成为危险的事。其次,由公安部门牵头,研制高科技自行车防盗产品,严打无牌车,防止自行车倒卖。他建议,今后,武汉在兴建地铁站、改造火车站、扩建公交枢纽站时,都应该考虑预留自行车出租空间,由专门人员从事自行车出租业务——形成远程交通工具与自行车的对接,让人能“出了地铁口,推起车就能走,到了办公楼,丢下车就能上班”。他说,武汉完全可以率先打造一个“两型社会”的奇迹——由规划部门牵头设计环东湖的专用自行车道,在岸线多姿的东湖之滨,修建一条半封闭式可遮雨蔽日的自行车景观长廊。

用荧屏宣传政协提案

    作为一名新闻媒体工作者和一名民主党派成员,钟国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二重角色有机地统一起来,尽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电视台工作时, 钟国伟常常为新闻报道的深度不够以及舆论监督中的碰壁而苦恼,而当他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民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之中时,他突然发现,把饱含着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聪明才智、辛勤汗水的意见建议,与新闻媒体所拥有的传播平台相结合,倒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

    于是,他萌生了与省政协联合开办栏目的念头,并着手协商策划。一开始,省政协心存疑虑,因为以往同其他新闻媒体联合开办的栏目都是有始无终,担心电视台这次也不愿意做“赔本的生意”。但钟国伟用行动打消了省政协的顾虑,他的执着让省政协感动了。

    在钟国伟和同事们的精心组织和紧张筹划后,一档由湖北省政协办公厅与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共同打造的《提案追踪》栏目,于2001年11月11日开播,每周日晚上定期与观众见面。双方愉快的合作从此拉开了序幕。

    “从节目创办之初,我们就把好选题关,坚持委员所思、政府所思、群众所望。我们和政协密切配合,每年从1000多个提案中反复筛选,然后‘追踪’报道。”钟国伟介绍了栏目的定位。

    《提案追踪》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手段、技术和形式,将提案的缘起、建议内容、提案办理过程和结果展现在观众面前,许多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5年多来,栏目已播出近300期节目,其中《一艘中山舰,几届政协人》、《雨山之水》、《武汉“的士”不解的“管理费”》、《昙华林——武汉历史文化的遗产之痛》、《再战瘟神》等专题节目,从小处着眼,反映大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提案追踪》使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还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提案的落实。省政协委员提出的《湖北惟一辛亥革命名人故居应得到保护》提案中指出,辛亥革命先驱石瑛的故居在武汉市旧城改造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建议武汉市政府给予重点保护。提案提出后,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提案追踪》进行了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武汉市市长现场办公,政府拨专款补偿开发商、拆除已建楼房、统一收购周边民房整体开发,确定具有文物资质的施工队伍还故居原貌。如今,石瑛故居依原貌修复。

    为抢救和保护湖北农作物种质资源,民盟湖北省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连续四次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应重视和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提案,强烈呼吁。《提案追踪》也意识到了这份提案的份量,及时制作电视专题《2.3万份种质大抢救》,进行了追踪报道。最终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等多位领导的批示,促使提案得到落实。政府一次性拨出专项资金180万元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抢救,并列入财政计划每年拨专款150万元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更新和优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案追踪》的专题节目《2.3万份种质大抢救》也因此获中国记协主办的第16届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实现了湖北电视经济频道新闻作品获大奖的历史性突破。

    “说实话,那时候内心很忐忑,毕竟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不知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钟国伟后来说。

    而事实是,社会各界对节目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这个短短7分钟的节目,创下了12个百分点的占有率,居湖北地区同类电视节目收视率第一。而且从开播到现在,收视率一路攀升,“最高达到了13-14个点了”,钟国伟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作为具体分管栏目的副总监,因为他科学管理有方,组织协调有道,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举办的评选中,《提案追踪》入选全国“电视百佳栏目”。其中的近十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和湖北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
钟国伟说,“《提案追踪》最大的优势是把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选择关乎国计民生、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政协提案,在电视荧屏上公开报道,以公开促公正,使普通老百姓多了一个了解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的渠道,实现了一举多赢。”

    在《提案追踪》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钟国伟同民盟省委一道,完成了《从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效结合,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多维的立体监督体系》这一重要课题,对如何发挥民主监督职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做法、新的见解,得到了民盟中央、中共湖北省纪委、省人大、省政协的高度评价,认为“对做好民主监督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  汪洪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