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小常识

秋季养生当去燥养肺

2018-08-23 09:20:11  
字体大小:【


    ■新闻背景

 

    立秋至,很多人还是觉得身体困重、周身乏力、没精打采,不是说“秋燥”么?可我为啥非但不燥热,反而湿热依旧盛行呢?初秋时节尽管已经过了长夏,但仍有长夏的湿热邪气,这也是初秋仍感觉湿热征象的原因。秋季分为初秋、中秋、晚秋三个不同时间段,其气候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身体反应也不一样。在秋季,按不同时间段,我们该如何科学养生呢?

 

    ■约访专家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不同阶段养生方法不尽相同

 

    秋季分为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因此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初秋,湿热流连,还需继续防暑除湿。“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而“三伏天”的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之外,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炎夏之中。“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入秋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由于暑热仍未完全消退,所以仍需注意降暑降温,不要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时应带上遮阳伞、帽,并及时补充水分。同时,注意寒湿之邪侵袭机体。

 

    这时的空气湿度较大,潮湿和炎热的气候环境很适合病菌繁殖,兼之炎夏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不留意有可能发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易出现急性腹泻,需避免病从口入,一旦患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另外,湿热交织也为疟疾、乙脑等蚊媒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仍需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中秋,燥气当令,需养阴防燥润肺胃。“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时“燥”气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重点为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中医认为,燥易伤肺,人体可由此产生津亏液少的“干燥症”。同时,人的汗液蒸发快,易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甚至毛发脱落等。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凉燥当令,慎避凉燥防悲秋。“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瑟,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这种燥气兼有近冬之寒气的气候,中医称为“凉燥”,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养生重点除仍需预防燥邪损伤外,还需预防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预防呼吸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凉后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褪黑激素逐渐增多,常令人多愁善感,难免情绪低落,甚至悲忧。这时应多去户外活动一下,或登高远足、水肿泛舟,或琴棋书画、听曲起舞,使秋忧、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秋季三阶段饮食各不同

 

    早秋湿热并重,温燥当令,饮食要注重清热去湿,同时应适当补充水分,可选用薏米、红小豆粥搭配冰糖雪梨饮。中秋秋燥肆虐,以滋阴润燥为主,清补肺胃之阴,可常食用梨、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等。晚秋注意清宣凉燥,可食用橘子、桂圆、荔枝、晚秋黄梨等水果,达到温润的效果。经常食用含水分较多的水果,大家会发现秋燥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健康大有益处。但秋季气候渐冷,生冷的瓜果不宜多食,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

 

    秋季虽分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燥气”,因此,滋阴润燥贯穿于秋季养生的始终。《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肺部会吸入干燥的空气,易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消耗。因此,保养体内的阴气应作为首要任务,可配合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芝麻、香油、桑叶、菊花、芦根、糯米、蜂蜜、荸荠、萝卜、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乳品、豆腐、黑豆、银耳、黑木耳、核桃、豆浆、藕等。《饮膳正要》说“秋宜食麻”“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麻”即芝麻,有滋阴润燥之功,但应根据体质阴阳虚衰的不同选择相应之品,比如菊花肉片、芝麻兔、淮药芝麻酥、芝麻粥、莲子粥等。如气虚或气阴两虚可选用西洋参,阴虚可选用芝麻、核桃等。

 

    秋季养生常按这些穴位少生病

 

    秋季日常应注意日常保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常见胃肠道和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肺应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脾在五行属土,肺病则子病及母,所以秋季容易得胃肠道疾病。

 

    按摩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处约4指宽处),可调理脾胃机能,促食欲,助消化。按摩方法为: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20下,每天按13次。

 

    按摩中脘穴(肚脐上方4指宽处),和胃行气,止痛,可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部闷胀感。按摩方法为: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20下,每天按13次。

 

    按摩丰隆穴(肚脐上方约一指宽处),健脾化湿,促进代谢,缓解肠胃胀气、呃逆。按摩方法为: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20下,每天按13次。

 

    按摩水分穴(肚脐上方约一指宽处),行气消胀,促进津液代谢,缓解便秘。按摩方法为: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20下,每天按13次。

 

    此外,缓解肠胃不适也可在睡前或醒后时按摩腹部,可以起到保健肠胃的作用。按摩时,平卧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左手和右手交替着对腹部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反复按摩。这对于肠胃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有较强的改善作用。对于久坐之人而言,端正坐姿、缩小腹、拉直背脊,也可以避免饭后腹胀。

 

    秋季燥气通于肺,还易引发感冒,因此,自我按摩特定穴位,可激发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减轻感冒的发生。

 

    点揉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能起到清热疏风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热感冒。按摩方法为:两手拇指点住,指头用力揉动数十次。

 

    揉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较大骨头突起的下缘,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可预防和治疗感冒,特别适合治疗感冒后高热不退。按摩方法为:用食指和中指用力按住,揉动100200次。

 

    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可疏风散寒解表,特别适合风寒感冒。按摩方法为: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拿对侧的肩井穴,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提拿10次即可。